魯肅與張昭素來不睦,加上呂蒙這個急于上位的副都督,少不得在背后說三道四,認為孫權得不到荊州,都是因為魯肅的失誤。
他們向孫權進言,認為當初打敗曹操,有江東自己的軍力就夠了,事實上,也是江東獨力打敗了曹操。
認為魯肅力主的孫劉聯盟是多此一舉,把窮途末路的劉備拉進來,分走了荊州的大部分好處。
他們還把劉備占領江陵的責任,也推到了魯肅身上。
認為劉備能夠占據江陵,是魯肅擅作主張,把這個戰略要地借給劉備,讓江東失去了進軍西川的通道,這才讓劉備撿漏子,一舉拿下了西川,實力已經凌駕于江東之上。
孫權因為赤壁之戰以后,東征西討,卻沒有征得寸土入賬,備受非議,而且江東目前的局勢相當不妙!
面對劉備,共享長江天險,等于無險可守。
面對曹操,無力進攻,每戰必敗。
所有這一切,呂蒙等人,都把根子歸到魯肅力主建立的孫劉聯盟上。
孫權當然知道,當初沒有魯肅建立孫劉聯盟,自己說不定就投降了曹操,現在的境況,比劉琮好不到那里去。
但在荊州這件事上,孫權對魯肅非常不滿。
雖然沒有因為讒言處罰魯肅,也沒有撤職閑置,但嚴令魯肅拿出收回荊州的可行之法,這可把魯肅難為壞了!
魯肅自然不會毀壞自己親手建立的孫劉聯盟,更不想背信棄義暗襲荊州,又聽到了大量不利于自己的謠言,內憂外患之下,身心俱疲,一下子病倒了。
魯肅一病不起,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魯肅病逝,享年四十六歲。
孫權親為舉辦喪事,并參加了他的葬禮。
在西川的諸葛亮,也為他舉哀。
孫權還是明白事理的,始終不忘魯肅在自己的政權創立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按照魯肅的推薦,呂蒙如愿接任都督的職位。
……
……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被封為魏王以后,權勢更加穩固,漢室已經名存實亡。
曹操部下的官員,紛紛出來站隊,其中一個有叫楊訓的郡守上表,稱贊曹操的功績,夸述曹操的盛德,文章寫的非常華美,被一些阿諛奉承之輩廣為傳頌。
楊訓也因此受到了曹操的重用,當時有人譏笑楊訓,說他虛偽地迎合權勢。
因為楊訓是崔琰推薦給曹操的,當時崔琰說他“雖才能不足,卻清廉貞潔,遵守正道,曹操于是以禮征召了楊訓。”
現在楊訓的表現,剛好與崔琰所說相反,文采非常出眾,但品行卻被人質疑。
作為舉薦人的崔琰,很受曹操的重用,位居魏國的尚書,也受到牽連和非議,認為他是薦人不當。
其實,楊訓只是一郡之守,那些人拿他說事,目標就是崔琰。
崔琰聽說以后,從楊訓那里取來表文的草稿,仔細看了一遍,認為并沒有什么不實的內容,只是看法各不相同,就寫信給楊訓說:
“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
崔琰的本意,是諷刺那些批評者好譴責呵斥,而不尋求合于情理。
有人卻斷章取義,報告曹操,說崔琰這封信是傲世不滿怨恨咒罵。
曹操也認為崔琰有不遜之意。坐罪下獄,最后為曹操所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