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知道劉備已經意動,接口勸道:
“翼德之言是也!主公宜從權變,先進位漢中王,然后表奏天子,未為遲也。”
劉備再三推辭不過,只得依允。
建安二十四年秋,以馬超、許靖、龐義、射援等人為首,文臣武將一百二十余人,聯名向漢獻帝上表,奏請冊封劉備為漢中王。
諸葛亮、法正等人,要讓劉備就任漢中王,上表給漢獻帝只是一個樣子,把事情做得名正言順,自然不會真的等被曹操控制的漢獻帝下旨。
所有上表的這一百二十余人,都是曾經有漢朝正式冊封的官職,并不是劉備自己擅自任命的,其保奏的程序,完全符合漢朝的祖制。
在上表的這一百二十人中,排名也很有講究,雖然基本是按照朝廷冊封的官職大小排序,但也代表了各方面的利益。
武將由馬超領銜,文臣則由許靖帶頭,往下則是龐義、射援等人。
而劉備的股肱之臣,如諸葛亮、關羽、張飛、黃忠等,都排在了后頭,說明了劉備稱王,并不是自導自演,而是人心所向。
劉備已經占據了兩川之地和荊州大部,成為實際上的割據之王。
諸葛亮、法正等人煞費苦心,搞這么一處聲勢不小的“上表秀”,自然不是閑得無聊。
劉備現在的身份太低,手下官員升遷無路,如果胡亂封官許愿,也會失去大義,被曹操借口攻擊。
所以,劉備抓住曹操稱王不合法的漏洞,來一次大的,索性在漢中稱王。
不但手下眾人得到合適的封賞,而且也有了正式的名分,取得與曹操平起平坐、分庭抗禮的資格。
諸葛亮、法正之所以選擇讓劉備在漢中稱王,可謂用心良苦。
一是因為曹操稱王在先,違反了劉邦定下的祖制,劉備隨后稱王,有后發制人的效果,誰也不能拿此事做文章。
二是漢中王是漢高祖劉邦曾經的稱號,劉備這是擺明了態度,要效法漢高祖劉邦的故事,以“漢中王”為起點,實現振興漢室的宏圖大愿。
三是劉備得到兩川之地,手下將軍、太守一大堆,有的人在漢朝的官職甚至還在劉備之上,關系沒有辦法理順,但劉備稱王以后,才能真正高人一等,確立他與一眾手下的君臣關系。
既然劉備已經答應,而且已經上書漢獻帝,諸葛亮、法正等人就只當此事已成,只等舉辦就位儀式。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諸葛亮筑壇于沔陽,方圓九里,分布五方,各設旌旗儀仗。
群臣皆依次序排列,許靖、法正請劉備登壇,進冠冕璽綬訖,面南而坐,受文武官員拜賀為漢中王。
劉備接受了漢中王的稱號,建立蜀國,定都成都,兒子劉禪,立為王世子,然后大封功臣。
封許靖為太傅,法正為尚書令;諸葛亮為軍師,總理軍國重事。
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拜張飛為右將軍,假節;封馬超為左將軍,假節;黃忠加封后將軍,賜關內侯。
這幾人在劉備軍中的功績和地位,得此封賞,在眾人的意料之中。
在漢中之戰中,同樣立下赫赫戰功的趙云,因為劉備要留在身邊聽用,只是意思了一下,被封為鎮東將軍,怎么說也是四鎮將軍之首,在原來鎮遠將軍的基礎上,也算略有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