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破案的手段層出無窮,就是那些有心人故意給他挖的坑,也被他一一破解,在成都漸漸名聲鶴起。
馬謖政績突出,就彰顯出諸葛亮用人得當,有知人之明。
而劉備和法正,因為當年與諸葛亮的意見相左,雖然并沒有人說他們做錯了什么,但他們心里還是有一個疙瘩。
法正大事認真,但不拘小節,加上江湖氣息重,快意恩仇,難免被人詬病,劉備和法正在一起,反而更加自在。
諸葛亮處處嚴格要求自己,辦事謹慎認真,幾乎找不出一點瑕疵。
劉備與他在一起,盡管只是出了一些小問題,但與諸葛亮一比,就非常顯眼,劉備心里很不舒服。
因此,劉備閑下來的時候,與諸葛亮的魚水關系出現了問題,漸漸疏遠了他,反而和法正越來越投機,也越來越信任法正。
當然,法正也不是不識趣的人。
雖然無傷大雅的小毛病不斷,但并沒有違反法令的事情發生,在大是大非上,能夠堅持原則,深得大家的信任。
馬謖雖然謹慎,雖然多次被人設計,但都被他從容化解,政績斐然。
劉備雖然有心敲找馬謖一些麻煩,順便也敲打諸葛亮一下,但一直沒有找到機會。
蔣琬跟隨諸葛亮入川以后,無論是在成都安定后方,還是前往漢中戰場,蔣琬都是諸葛亮的得力助手,就連他自己都認為,成都縣令非他莫屬。
誰知道,半路里殺出一個馬謖,把他擠到偏遠的廣都縣當縣令。
同樣是縣令,但品級卻相差整整一個等級,而且遠離權利中心,要說蔣琬心里沒有想法,那是不可能的!
失意之下,蔣琬畢竟年輕,難免借酒澆愁。
蔣琬雖然沒有得罪人,但他不理政務的事情,還是被人狀告到劉備那里。
蔣琬是諸葛亮推薦的官員,劉備剛好想敲打一下諸葛亮,就拉著他一起出巡,直奔廣都縣。
進了縣衙,發現蔣琬令政務不理,且沉醉不醒。
見了蔣琬如此形狀,讓劉備想起了當年的龐統。
龐統是劉備心中的痛,劉備以為蔣琬是在效法當年的龐統,也有責備劉備五識人之明的意思在內。
劉備自然容不得蔣琬如此放肆,勃然大怒,就要將蔣琬加罪處死。
諸葛亮是蔣琬的推薦人,自然也需要承擔責任。
但諸葛亮知道蔣琬是有真才實學的,而且也并沒有耽誤縣里的大事,主動承擔了責任,并勸劉備道:
“主公,蔣琬是社稷之器,而非百里之才,為政以安民為本,不以修飾為先,望主公明察。”
劉備素來敬重諸葛亮,雖然是敲打于他,但實際上也是給他制造施恩的機會。
因此,諸葛亮求情以后,劉備免除了蔣琬的死罪,但還是罷免了他的官職,讓諸葛亮以后再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