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修復和劉備的關系,孫權甚至認可了劉備湘水劃界的建議。把已經占領的大片土地,歸還給了劉備。
因為孫權也想乘曹操在漢中的機會,能夠攻下合肥,在淮南扎下腳跟。
但事與愿違,孫權不但被張遼打的打敗,而且曹操從漢中千里支援,在濡須口,孫權更是被曹操打的損兵折將、無力再戰,不得不委屈求和。
與此相反,在西川尚未站穩腳跟的劉備,居然以劣勢兵力擊敗曹操的主力,硬生生從曹操手里把漢中搶下來。
孫權知道,現在劉備已經不是當初來江東結親的那個妹夫了,無論是職位、名望、還是軍事實力,都已經在自己之上。
他要想和曹操、劉備平起平坐,憑他自己是不可能的!
就算孫權有樣學樣,和劉備一樣讓手下百官上表稱王,因為少了劉備宗室的身份,那也是適得其反,形同叛逆,只能起到反作用。
但孫權稱王,也不是完全沒有希望的,而且還有兩條路可走。
第一條路,就是把孫夫人送到西川,認可劉備對荊州的占領,通過改善和劉備的關系,或者可以讓劉備領銜,百官一齊上表漢獻帝,推薦自己為吳王。
那樣的話,就算漢獻帝不下旨承認,他也可以名正言順的以吳王的身份治理江東,因為他大可以把這事歸結到“曹操大逆不道,漢獻帝身不由己。”
另外還有一條路,就是倒向曹操,可以讓江東暫時依附曹操,由漢獻帝下旨給孫權冊封官位。
雖然漢獻帝只是一個傀儡皇帝,但畢竟是漢朝正統,有了他頒布的圣旨,孫權割據江東就更加名正言順了。
但因為曹操也只是魏王,孫權不可能得到和他一樣的地位,因此,他封王的希望渺茫,甚至封公的可能性也沒有。
孫權自己估摸著,最多能夠獲得衛將軍、驃騎將軍之類的封號,并獲得開府建衙的權利。
但這樣做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
孫權割據江東就可以合法化,可以名正言順與劉備爭鋒,把荊州搶下來以后,江東的安全就有了保障,不用擔心和劉備共享長江天險了。
但倒向曹操,潛在的風險太大!
因為曹操的實力強大,自己要想得到封賞,必須要與曹操聯手打擊劉備。
這其中的分寸,卻是難以掌握,搞不好就會讓曹操抓住機會滅掉劉備,占領西川,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
那樣一來,江東再也沒有獨存的可能,孫權除了老老實實當曹操手下的臣子,再無第二條路可走。
孫權正糾結之時,人報曹操派滿寵為使者,前來求見自己。
孫權還沒有拿定主意,不知道走那條路,自然不想馬上接見滿寵,就先把滿寵安排在驛館。
因為在濡須口大戰的時候,孫權落入下風,不得不先做了妥協,不但主動提出稱臣納貢,而且還答應,在必要的時候,和曹操一起夾擊荊州的關羽。
這次曹操在漢中敗給劉備,而劉備在漢中僭越稱王,讓曹操不得不出兵討伐劉備。
曹操就連漢中都沒有守住,越過秦嶺天險攻打漢中肯定不行,他派滿寵前來,肯定是想要和自己夾攻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