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家和鄧家,是秭歸最大的兩個家族,為了家族的利益,經常大打出手。
在他們看來,秭歸是他們的一畝三分地,自然需要保住自己的利益。
面對外敵,兩家雖然沒有摒棄前嫌,但一致對外、合力抵抗還是必須的。
作為占住秭歸大部分資源的文家和鄧家,斷然出兵,并不是忠于劉備集團,而是在展示自己的力量,有點待價而沽的味道。
陸遜命令謝旌攻討文布、鄧凱,雙方短兵相接,激戰了不到一頓飯的功夫,文、鄧二人找到便宜以后,就倚仗熟悉的地形,順利脫離戰場,而謝旌的傷亡人數首次超過敵人,達數百人之多。
相對數千大軍大混戰來說,軍隊傷亡不足一成,而且戰而勝之,這樣的傷亡,確實不算大。
但這是謝旌進入荊州以來,損失最大的一戰,前面大小十余戰,傷亡人數加起來也沒有這次多。
文布和鄧凱,雖然不敵而逃,但也讓陸遜也領教了他們的實力。
陸遜這次只想快速截斷關羽和西川的聯系,可不想和這些世家大族死磕,增加不必要的傷亡。
陸遜本身也是世家大族出身,深知這些家族的需要是什么,就派入前去誘降,除了維持秭歸的現狀,還對這兩人大加吹捧,許以高官厚祿。
果然,陸遜許諾的條件符合各大世家的利益,雙方一拍即合,文布、鄧凱等人,率眾而降。
陸遜指揮的江東軍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占領了秭歸、枝江、夷道,守住了出入西川的峽口,堵住了劉備支援荊州和關羽退回益州的大門。
接到陸遜的捷報,孫權這才松了一口氣,就算一時不能擊敗關羽,至少也不會兩面受敵。
陸遜在荊州腹地轉戰,前后招納關羽軍數萬人,本身兵力接近五萬,又占據了有利地形,足以抵擋來自西川的援兵。
孫權任命陸遜為宜都太守,拜撫邊將軍,封華亭侯,負責抵擋來自西川的劉備援軍。
……
……
徐晃領軍救援曹仁,并沒有急于進兵,而是按照曹操的吩咐,穩打穩扎,與關平率領的荊州主力對峙。
雖然只是聲援,但因為吸引了關羽大量的軍隊,關羽也不敢全力攻城,曹仁壓力大減,牢牢守住了樊城。
關羽本人因為箭傷沒有完全愈合,親自領軍在樊城坐鎮,每天由周倉等人領兵攻城。
而關平、廖化兩人,則領軍五萬,攔住徐晃救援曹仁的大路,關羽要求不放一個曹兵通過。
為了不讓徐晃有時間從小路偷過,關平每天領軍來徐晃大營前搦戰。
也只有關平敢來搦戰,因為就算是武功僅次于關平的廖化,也不是徐晃三合之敵。
廖化作為正印先鋒,當然也沒有閑著,他每天引軍查看徐晃能夠偷過去救援曹仁的小路,從郾城到四冢,二十余里的距離,一共發現十二個路口,可以派小股部隊從山坳偷過,支援樊城的曹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