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次的人情,足以讓曹操對關羽以禮相待。
如果當年關羽把曹操和他手下的文臣武將一鍋端,劉備是什么情況無法預料,但曹操肯定沒有現在的局面,最大的可能就是孫權一家獨大。
關羽都想好了新的“約法三章”,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絕對不和劉備集團對陣,至于能否結成曹劉聯盟,一致對付江東孫權,那是他以后努力的方向。
盡管關羽投降的對象不同,但效果卻是一樣的。
關羽到了曹操手下,照樣可以盡忠。
因為“約法三章”的存在,關羽唯有攻打孫權以報答曹操不殺之恩,一樣可以離間孫曹之間的關系,讓劉備贏得喘息之機。
關羽和王甫定計以后,準備突圍而走,但還是有些猶豫,畢竟剛剛把曹操打得損失慘重,一轉身又要向他乞降,這心理落差有點大了。
剛好孫權派小卒送信,徹底絕了關羽向孫權投降的心思,也堅定了他向曹操投降的決心。
關羽準備突圍,麥城雖小,他當然不想放棄這個引發孫曹沖突的據點,關羽能夠守住,也算是“獻城投降”,多少還能給自己撐點面子。
至于曹操是否能夠出兵接收麥城,那是關羽非常期待的,至少要把他的部下接應出來吧。
關羽正在猶豫之時,趙累前來獻計道:
“上庸救兵不至,想必是劉封、孟達按兵不動之故。麥城非久守之地,將軍何不棄此孤城,奔入西川,整兵再來,以圖恢復?”
聽了趙累的話,關羽也害怕孫權一旦全力攻打,就無法突圍了。
關羽當機立斷,決定當天晚上就突圍,計點馬步軍兵,一共不到三千人。
因為糧草尚可支持數月,關羽決定把軍隊分為兩部。
一部由他親自帶領突圍,關平和趙累隨征。
另外一部繼續堅守麥城,由王甫、周倉坐鎮。
等關羽投降曹操以后,再領軍前來接收投降人員,名正言順。
到時候與孫權對陣的,可不是劉備從西川來的援兵,也不是關羽的殘兵敗將,而是曹操親自領主力前來麥城接受投降。
剛好呂蒙也安排好了各路埋伏,準備明天大舉攻城。
當天夜晚,呂蒙想要繼續瓦解關羽軍,城外還派荊州軍家屬呼叫家人姓名,但他們呼叫的那些士兵,不是已經陣亡,就是關羽的死忠,收效甚微。
等到初更時分,城外已經是靜悄悄,關羽點起的一千余名精銳,飽餐一頓,并帶足了三天的干糧,準備突圍。
呂蒙的因為要逼得關羽棄城而走,北城門并沒有派兵圍堵,關羽領軍順利從從北門出來,投西北方向而行。
關羽出城之時,也有不少百姓趁機離開,還有幾個是關羽請的向導。
來到一個岔路口,關羽問向導道:
“此去臨沮,有幾條路可行?”
向導回答道:
“從右面過去,是前往臨沮的大路,往左拐進山中,也可以前往臨沮,而且路途近了不少,但皆是山僻小路,可直通臨沮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