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作為一個雄主,可不是一個沒有大局觀的人。
諸葛亮與他私下里交流,提出仍然需要聯合孫權對付曹丕的建議,他也是認同的。
問題是孫權首先撕毀盟約,現在兩家是敵對的狀態,劉備絕對不能主動提出結盟,那樣的結盟是沒有意義的,只有動用武力,把孫權打怕了,先打后拉,才能在聯盟中占據主導地位。
到底是出兵攻擊曹操,還是出兵攻擊孫權,在劉備集團內部爭論不休,并沒有達成一致,但曹丕、劉備、孫權三方勢力,都在厲兵秣馬,大戰一觸即發。
……
……
在馬賢的勸阻下,馬謖打消了投奔孫權的想法。
馬謖雖然可以不統領荊南的郡兵,但也不能把自己的心腹軍隊交給習珍等人去糟蹋。
龔力、田石等蠻族將領還好辦,讓他們領軍回到沙摩柯手下就可以了。
邢道榮一直相當于馬謖的家將,讓他統領心腹精兵保護馬家的安全,是沒有什么問題的,這個也是劉備認同的。
但他從關中帶回來的鐘岳、楊奎、張壯、傅力等人,手下有近五千精兵,卻是比較難辦。
現在沒有了馬家河的土地,沒有糧食收成,馬家雖然富足,但要養五千大軍也是力有不逮,消耗的糧草軍資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就算有從江東搶來的糧草,五千人可以支持數年時間。
但沒有了升官發財的前途,淪落為看家護院之人,鐘岳等人,也未必安心待在自己手下。
他們當年從關中跟隨馬謖,幾個人是帶有任務的,他們的目的是在劉備集團取得一定的地位,為家族留下一條退路。
馬謖也曾經考慮,是不是北上投奔曹丕,但遭到了楊奎等人的反對。
對他們來說,回到曹丕手下,基本沒有前途,還不如直接投降孫權,照樣是給家族留下了一條后路。
馬謖自己繼續丁憂無所謂,家族有馬良在支撐大局,也不會受到什么影響,關鍵是手下的安置成了問題。
苦思良久以后,馬謖決定放低身段,主動給劉備出謀劃策,收復荊州。
那樣一來,論功行賞,自己雖然未必被重用,但至少可以給手下幾個人謀取不錯的職位。
馬謖在荊南搞事的時候,心里就有一個想法,那就是三路圍攻荊州。
現在要想建功立業,唯有讓劉備出兵荊州,并且順利攻取江陵。
馬謖苦思數日以后,做出了一個三路合擊荊州的計劃。
第一路主力大軍,現在劉備已經屯兵永安,由他親自統領,從永安出發,經秭歸直取宜都,吸引江東軍的主力。
第二路是偏師,由張飛領閬中精兵,先到上庸,與劉封合兵一處,然后從上庸出發,直取臨沮,再沿著當初關羽撤退的路線,經麥城直取江陵,替關羽復仇。
第三路是奇兵,馬謖知道劉備不可能讓他統兵,但他想讓沙摩柯做主帥,自己作為幕后軍師。剛開始按兵不動,等劉備和張飛的大軍,把江東軍都吸引過去以后,沙摩柯率領蠻族和馬謖手下的軍隊,效法當年呂蒙偷襲的伎倆,化妝成運送糧草的江東軍,偷襲江陵。
一旦馬謖領軍在江陵得手,江東在宜都、麥城與劉備、張飛對峙的大軍,就沒有了后援和糧草供給,很快就會和當年的關羽軍一樣一觸即潰,收復荊州,就是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