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壯、楊奎、鐘岳、傅力等幾人,從各自家族帶出來五百私兵,跟隨馬謖在關中轉戰數月,越戰越強。
他們手下兵力,也增加到一千人,最后不戰而攻下了襄陽,立下大功,被劉備任命為千人將。
在鎮守襄陽期間,因為他們沒得到重用,并沒有戰功,職位一直無法升遷。
關羽統領荊州以后,也無法對他們幾個從關中來的降將放心使用,索性把他們幾個閑置在武陵,讓他們去五溪蠻的沙摩柯去火拼。
關羽沒有安好心,他們幾個也不是省油的燈,暗地里和沙摩柯取得默契,兩家和平相處,倒也沒有出現什么叉子,但升官也是無望。
家族能夠派他們幾個出來給家族另謀后路,雖然未必是家族最杰出的年青一代,自然也不是泛泛之輩。
關羽丟失江陵以后,荊南的形勢非常微妙,但他們幾個能夠穩住陣腳,按兵不動,并沒有和其他官員一樣,主動投靠孫權。
因為他們知道,領軍投奔江東孫權,他們既沒有投名狀,又沒有靠山,到孫權也許能夠短時間內繼續統領自己的軍隊,但絕對得不到重用,注定只能是炮灰,而且面對的還是自己過去的袍澤,肯定沒有什么前途。
沒有家族的指示,他們也不敢擅自回歸家族。
因為這樣等于是家族分配給他們的任務失敗,家族絕對不會再給他們機會,只能是庸庸碌碌渡過余生。
他們在關羽已經敗亡的形勢下,都沒有背叛劉備,如果能夠立下大功,前途不可限量。
問題是要跟對人才行,像習珍、樊胄之流,都是眼高手低的無能之輩。
如果到他們手下,能夠保住自己手下這點血本就不錯了,要想立下大功,想都不用想。
就算習珍、樊胄運氣爆盆,真的陵助劉備收復荊州,這些大功勞,也沒有他們幾個的事情,樊家、和習家,出來領功的將領可不缺。
如果跟隨沙摩柯,等于是投奔到了蠻族的麾下,在回過頭來再成為劉備的手下,就算劉備體諒他們發的難處不刻意針對,但他們日子也未必好過。
因為沙摩柯作為外族,劉備對他留有戒心,肯定是虛名大于實職,他們又被沙摩柯壓了一頭,要想出人頭地,基本沒有可能。
想通了這兩條路行不通,就只有繼續追隨馬謖一途了。
馬謖才華過人,他們幾個現在的職位,也是跟隨馬謖立功所得。
但馬謖本人似乎仕途不順,立下的軍功不少,但反而被放到地方打理政務,就現在的情況來說,怕是無法安排他們這幾千人馬。
猜不透馬謖的葫蘆里賣的什么藥,他們幾個用眼神交換了一下意見,還是由鐘岳開口問道:
“馬將軍,你說的是那三條路,能否說出來讓我們參詳一下?”
馬謖要忽悠他們前往越嶲,自然要不可以把事情說的太直白,就故弄玄虛道:
“你們心里也明白,主公稱帝以后,必定需要對外用兵,我估計十有**會對荊州動手,所以,你們的三條路很明白,一是跟隨習珍、樊胄準備在荊南起事;二是投奔沙摩柯,還是在荊南搞事,第三繼續追隨我,但到底到哪里去,我還沒有拿定主意。我能夠告訴你們的是:家兄馬良被主公任命為侍中,你們不需要立刻回答我,三天以后,我也已經拿定主意,你們也應該想明白了,告訴我一聲就行了!不要抹不開情面,耽誤了自己的前程!”
說完以后,馬謖并沒有繼續解釋,而是直接離開,留下鐘岳等四人面面相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