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苞一直在吳班軍中安身,因為都是張飛閬中的部下,相處相當融洽。
張苞每天勤練武藝,準備在戰場上報仇雪恨。
張苞有意繼承父親遺志,但因為年齡和資歷均不足,自然無法成為前軍主將。
張苞也有自己的主意,那就是充當前軍的先鋒,因此,特別留意大軍的動向。
得知劉備的軍令,張苞第一個來到劉備帳中,請命道:
“吳班將軍已經整備軍馬,小臣乞為前部先鋒。”
劉備看到張苞戰意高揚,心中高興,也想給他一個建功立業的機會,也好名正言順封賞張家,就讓手下取來先鋒印綬,賜給張苞。
張苞剛要接下印綬,他身后又有一員小將轉出,高聲喊道:
“興國,留下先鋒印與我!”
原來,是關羽之子關興,也聞信趕到了。
張苞與關興,自小在荊州一起長大,因為關羽、張飛兄弟情深,兩人的感情自然不差。
但他們都是年輕氣盛、立功心切,自然不會把機會拱手讓人。
張苞對關興的話聽而不聞,向前跨了一大步,一伸手先把印綬取過來掛在腰上,然后才說道:
“安國,你來得太晚了,我已經奉詔了。”
關興與張苞年齡相近,從小在一起玩泥巴、練武功,可謂知根知底。
兩人都接受各自父親的武功傳承。
關興練武的額資質很高,他練習的刀法,進境要比張苞快。
張苞的資質也不差,但因為張家的丈八長矛以長取勝,年幼身高不夠時,不但練習的難度大,而且發揮的威力相當有限。
因此,從孩童時期開始,關興的武功就比張苞要略高。
在日常比試中,張苞雖然沒有完敗給關興,卻一直被關興壓住一頭,明顯落入下風。
在去年的時候,張苞身體一下子長高了一大截,張飛一看已經能夠學習家傳武功的絕招,就把他接到閬中,帶在身邊,親自指點武藝。
在張飛的悉心指點下,張苞的矛法大成,武功大進,得到張飛的認可。
按照張苞的年齡和武功,早就可以到軍中歷練。
但張飛深知戰場兇險,他把張苞當做自己的繼承人培養,可不想弱了自家名聲。
在張苞武功沒有大成之前,張飛一直不讓張苞進入軍中。
現在張飛全力出手,張苞也能夠支撐數十招而不敗,已經進入一流高手的行列,得到了張飛的認可,這才進入軍中歷練,獨領一軍。
張苞與成都的關興,已經一年多沒有比試武藝,誰也不知道后面發生的變化。
關興因為一直占據上風,理所當然認為,張苞的武功一定比不上自己,這先鋒之職,理應由自己擔任,就理直氣壯地說道:
“興國,你有什么能耐?敢擔當先鋒重任!”
要是以前,張苞自知武藝不如關興,雖然不會把先鋒拱手讓給關興,但也不會主動邀戰關興。
但自從得到父親的悉心指點以后,現在張苞武功大進,自咐已經不在關興之下,早就想和關興一較高低,何況過去張苞也有優勢,他的箭法一直在關興之上。
這也與關羽不屑暗箭傷人,不喜箭法有關。
因為關興的武功是關羽親授,并沒有特別教授箭術。
受到父親的影響,關興也認為箭術是小道,并沒有花太多時間練習,因而箭術不及張苞。
父親關羽的武功,在關興心目中,那是無敵的存在!
關羽在戰斗中被馬忠擒住,關興心中難以接受,就把父親關羽的死因,歸咎于右臂中箭以后,導致武功大減,才有此敗。
因此,他把箭術當做自己的弱項,在成都守孝期間,關興除了苦練家傳武藝,準備報仇雪恨,還專門拜訪趙子龍,認真學習箭術。
趙子龍的箭術是一絕,不在黃忠之下,還在張飛之上。
而關羽雖然沒有用心指點關興的箭法,但底子還是打好了的。
關興是一個難得練武奇才,箭術的天賦也不差,有了趙云這個好師傅,他的箭術突飛猛進,只用了數月時間,就已經不在張苞之下。
張苞可不知道這些變故,底氣十足的說道:
“我自幼習學武藝,精通矛法,箭無虛發。”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雖然還不流行后世的“比武奪帥”,但軍中也是強者為王。
劉備看著兩人相爭,也不好偏袒某一個,就出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