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他們來對付劉備,面對昔日的袍澤,就不太保險了。
但這些百戰精兵,如果只是用來維持地方上的治安,有點可惜了。
剛好可以用來對付樊胄的烏合之眾,就算與樊胄硬拼,潘濬也有把握完勝,何況自己還有暗中準備的斬首戰術,擊敗樊胄,易于反掌!
潘濬胸有成竹地回答道:
“習珍是個人才,其弟習宏文武雙全,他們兩個領軍,如果是先打他們,我還真沒有太大的把握,但現在他們在零陵北部的動靜不小,攤子鋪的太大,兵力分散,不足為患,而且習珍兄弟向來看不起重利輕義的樊胄,絕不會與樊胄合兵一處。樊胄本是商人出身,是個重利輕義之輩,信譽不高,并沒有什么軍事才能,手下士卒不會歸心,雖然頗能賣弄唇舌,實際上卻沒有辯論之才,先前他曾為州中人士準備宴會,但是到了中午,都還沒有東西吃,十幾個人就自行離開了,這就如同只看到侏儒的一部份,就可以得知全貌一樣。“
孫權聽了潘濬的回答,放下心來,大笑不止。
于是,孫權當場拍板,派遣潘浚統領五千人前往武陵平亂。
……
……
樊胄雖然特別想要當官,但因為本身的能力并不出眾,聲譽也不是太好,并沒有被劉備委以官職。
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代,當官的途徑很多,除了以才華和名望得到重用,家族出錢糧和私兵,也可能給族人謀得一官半職。
樊家是商賈世家,錢財不少。
但即便是在武陵,也算是有錢人家,如果樊家要是舍得花錢,多出一些錢糧和兵丁,樊胄當個行軍司馬,甚至是郡丞之類的官職,還是有可能的。
但樊家患得患失,舍不得出血。只出了三百兵丁。
樊胄靈機一動,就與當地的一些中小家族聯合起來,以答應與他們共享好處為由,讓他們出人、出錢,都放到樊家的名下,好不容易湊夠了一千人馬,樊胄也因此獲得了一個裨將的職位。
但因為樊胄的才能有限,手下一千兵丁的戰斗力不強,并沒有得到劉備的重用,而是被放在武陵郡,只是維持日常治安。
在關羽鎮守荊州的時候,雖然兵力不夠用,但因為要防備孫權的偷襲,并沒有調走武陵的部隊,樊家與其他世家湊起來的一千私兵得以保全。
如果沒有馬謖來到荊南,和沙摩柯聯手出擊,打敗張承,樊家也許和那些中小世家,已經歸順孫權。
陰差陽錯,馬謖保住了武陵和零陵的兵力,樊胄成為武陵郡兵的主要將領之一。
熱衷于當官的樊胄,一見機會難得,就主動找到習家,一起向劉備表忠心,終于得到了武陵從事的官職,而且劉備在信中說的明白,事成之后,就任命他武陵太守。
馬良過來宣旨,讓樊胄獨領一軍攻打武陵,他大喜過望。
他一直擔心和習珍或者沙摩柯協同作戰。
以沙摩柯的強勢,肯定不會把首功讓給自己,就算是打下武陵,對自己的仕途沒有太大的好處。
習珍兄弟更不用說了,無論是軍隊的戰力還是統兵的能力,都不是他能夠比得上的,這功勞雖然也有,但怎么比得上獨得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