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朕不助孫權,亦不助劉備。待看兩方交戰,若滅一國,止存一國,那時除之,有何難哉?朕意已決,卿勿復言。”
遂命太常卿邢貞,同趙咨捧執冊錫,徑至東吳。
……
……
馬謖雖然離開荊南,很快就進駐越嶲。
越嶲屬于蠻夷之地,當地民風剽悍,不服王法,他們對土地的歸屬權,并不需要官府的地契認定。
因為他們都是以打獵為生,并不擅長種植,只是在山邊寨旁,種植一些蔬菜瓜果和高粱、包谷等旱地雜糧,產量很低,他們對土地并不十分渴求。
他們對土地的爭奪,實際上是對狩獵地盤的圈定。
決定土地的歸屬,主要是各大部落的首領協商決定,遵循的是強者為王的原則。
因此,當馬謖領數千大軍進駐越嶲以后,各大部落如臨大敵。
當地的幾個大部落酋長在一起商量,對比了一下雙方實力,覺得單獨一個部落,很難抗衡這數千精兵,幾個部落聯合起來,也要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
權衡利弊以后,他們決定妥協,主動給馬謖讓出來一大塊地盤。
這些地盤,都是靠近水源的地帶,當地住戶很多,獵物不多,在當地蠻族的眼里,自然屬于不好的地段。
但對有心前來屯田的馬謖來說,無疑是一塊難得的好地,因此,雙方很快就達成了協議,馬謖也在越嶲安頓下來。
馬謖人在越嶲,但他對荊南的局勢還是非常關心。
他留下了不少的探子,在荊南收集情報,三日一報。
因此,荊南的風吹草動,都瞞不過他的眼睛。
當他得知習珍和樊胄兵分兩路,而且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戰略戰術以后,就料定兩人必敗。
當初馬謖制定方案的時候,是以收復整個荊州為戰略目標,他可不是在荊南攻城拔寨,而是率領大軍直接進攻江陵。
孫權最害怕的也是江陵兩面受敵,那時候孫權的據城而守,拖垮劉備的的戰術就變成笑話。
因為劉備有了荊南大軍的接應,就不怕被孫權截斷后路,可以繞過城池,長驅大進。
劉備這次帶領的是百戰精兵,戰斗力非常強悍,如果在陸地上兩軍對陣,孫權很難攔住劉備軍。
劉備進入荊州腹地,很容易得到當地老百姓和世家的支持,那時候,孫權截斷劉備退路的城池,反而是孤城難守。
所以,孫權調動交州刺史步騭率領交州一萬精兵,在長沙駐守,既可以攔截攻擊江陵的荊南叛軍,也可以隨時支援江陵。
習珍不強攻城池,采用外圍騷擾的戰術,可以最大可能的保存自己的實力,吸引孫權的兵力,對劉備進攻荊州還是有益的。
樊胄進攻郡城的舉動,也不能說是敗招,但因為軍隊本身的戰力低下,加上糧草軍資缺乏,肯定是自取滅亡。
荊南起事失敗,馬謖可以不關心,但四哥馬良和大舅哥沙摩柯的安危,他可不能置之不理。
在沙秋和沙冬的催促下,馬謖帶著邢道榮和一百余名精銳親衛,前往秭歸與馬良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