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過境遷,曹操死亡、曹丕篡漢。
諸葛亮認為是劉備繼承漢朝正統的天賜良機,勸劉備稱帝。
但劉備一輩子,最在意的是自己的名聲,認為貿然稱帝名不正、言不順,不停眾臣的意見,堅持不稱帝。
諸葛亮沒有辦法,拿出了殺手锏,居然以辭職相威脅。
此時法正已經亡故,劉備手下能用的大才不多,他不能再失去諸葛亮,這才答應稱帝。
但劉備被諸葛**迫稱帝,也不是沒有條件的。
諸葛亮冒險要挾劉備,還是有些心虛。
最后,諸葛亮以同意劉備稱帝以后東征孫權為條件,雙方達成妥協。
劉備稱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詔東征。
劉備提出東征以后,在私下里與其他大臣的交往中,諸葛亮是不贊同劉備東征的。
因為達成了協議,在正式的場合,諸葛亮并沒有上奏折反對劉備東征,也沒有在朝會上進言反對。
因為有私下協議,劉備有了底氣,這才非常硬氣地把秦宓收入監牢,并下令眾臣不得再出言勸阻。
諸葛亮向劉備妥協,其實他也只是嘴里不同意東征,從心里還是贊同劉備的想法。
他也認為,要好好敲打一下孫權,免得他蹬鼻子上臉,動不動就給你玩偷襲,這盟友就沒法當下去了。
按照諸葛亮的思路,打完這場仗,還是需要和孫權結盟的。
因此,他希望劉備適可而止。
但劉備因為關羽、張飛的相繼死亡,怨恨太深,打得太狠,到時和江東結仇太深,雙方的處境就不妙了。
諸葛亮對三方勢力的強弱,有著清醒的認識。
江東和西川,誰也無法單獨抗衡曹丕,如果各自為戰,早晚被他各個擊破。
馬謖可不知道諸葛亮肚子里有這么多彎彎道道,但他知道,諸葛亮的憂慮,絕不會是因為“陛下驕兵冒進”,就出言試探道:
“丞相但請放心!陛下身經百戰,經驗豐富,肯定不會冒進,我不認為孫權能夠抗衡!”
諸葛亮凝視馬謖,覺得還是把話說明白才好,就微帶責備地說道:
“幼常,有這種想法的人很多,陛下要是也和你這么想就壞了!孫權雖然行軍打仗不如陛下,但深諳用人之道,江東也是人才輩出的地方,孫權能夠擇善而用之,加上陛下怒而冒進,驕而不防,想要擊敗陛下也不難!
馬謖自然知道,劉備最后就是輕敵而敗亡。
但馬謖既然不想當出頭鳥,又想向諸葛亮討個差使前往荊州,名正言順地照顧沙摩柯和馬良,只得順著諸葛亮的話題,向諸葛亮請教道:
“還是丞相想的周到的!但陛下雖然從善如流,但一旦決定了的事情,等閑人等難以勸住,不知丞相有何妙策,讓主公穩打穩扎,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