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苦思數日,終于找到劉備計策的弱點。
他雖然還沒有定下破解之策,但他不敢再耽擱時間,連忙下令手下衛士備馬,連夜往荊州趕去。
因為馬謖年齡不大,但表現出的才華非常出眾。
在新野的時候,馬謖搶先把諸葛亮的《隆中對》獻給劉備,并沒有得到劉備的重用。
并不是劉備不愛惜人才,主要是因為馬謖的年齡太小,再加上名氣不大,暫時不用也在情理之中。
后來劉備三顧茅廬,看到馬謖與諸葛亮不謀而合,在心中就認可了馬謖的才華。
劉備有了諸葛亮,并沒有放棄馬謖,他就是想把馬謖雪藏起來,給兒子劉禪儲備人才。
所以,對馬謖立下的功勞,劉備并沒有嚴格地論功行賞。
當然,劉備也不敢涼了馬家兄弟的心,就把他的功勞算在馬良身上。
馬良在荊南聯絡沙摩柯起事,劉備眼光老辣,一看軍事計劃,就知道是馬謖的手筆,其中有馬謖的一份功勞。
但他故意視而不見,把功勞全部算到了馬良頭上。
因此,馬良從一個丁憂的荊州從事,一躍而成為侍中,進入到劉備集團的權利核心。
馬謖早已知道劉備的心思,認為直接找劉備獻計,不見得有用處。
劉備要把馬謖雪藏,就不能讓馬謖立下太大的功勞。
馬謖的猜測雖然準確,但畢竟是還沒有發生的事情。
劉備就算心中認可,自己大可以悄悄采取防范措施。
不管是因為面子還是不想馬謖立功,劉備都不會明面上接受馬謖的建議。
因此,馬謖并沒有想著去見劉備,而是直接前往沙摩柯營中。
他要把自己的計劃告訴馬良,等于是把這份功勞讓給馬良,剛好趁了劉備的意,說不定還真能采用。
馬謖日夜兼行,終于在第七天天黑時分,趕到了沙摩柯的營寨。
一路走來,看到劉備占領區一片祥和,馬謖非常慶幸。
他認為陸遜是謀而后動,并沒有趕時間,還有時間破掉陸遜的計策,挽回這場失敗。
沙摩柯的大營,已經是戒備森嚴。
因為馬謖與沙摩柯的交往密切,這些蠻兵對蠻王的妹夫并不陌生,直接把他領到了沙摩柯的大帳。
剛好馬良也在沙摩柯帳中,見了馬謖突然到來,吃了一驚。
馬良連忙動問,得知家人沒有意外,他是前來獻計,這才放下心來。
馬良比馬謖早兩天回到荊州前線,他拿著諸葛亮的急信,交給了劉備。
劉備看完以后,也覺得諸葛亮說的有理。
但劉備認為,諸葛亮的計策太過保守,他自信陸遜不能破解自己的計策,就以需要仔細斟酌為由,沒有及時采納諸葛亮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