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令近臣卷起珠簾,訓斥道:
“外國使臣,見孤緣何不拜?”
那時候的使臣,能達成目的當然重要,但最在意的還是不辱使命,因為他們深知,卑躬屈膝求不來和平,鄧芝當然不會被孫權嚇住,昂然回答道:
“上國天使,不拜小邦之主。”
孫權大怒道:
“我東吳疆域尚在西蜀之上,敗軍之國,豈敢以上國自稱?汝此來,難道不是掉三寸之舌,效酈生說齊乎!如果居心不良,可入油鼎。”
鄧芝大笑道:
“東吳疆域雖廣,但卻是魏國藩屬,我蜀漢疆域雖小,但卻是與魏國分庭抗禮,勝敗乃兵家常事,豈能以一場勝敗論英雄?當年周郎大敗曹操,現在你卻是曹丕的從屬,說東吳是小邦,難道有錯嗎?人皆言東吳多賢,誰想不但害怕魏國,還害怕我一個儒生!”
鄧芝的話語,正中要害,孫權惱羞成怒,喝道:
“孤何懼爾一匹夫耶?”
鄧芝笑反問道:
“既不懼我鄧伯苗,何愁來說汝等也?”
孫權情知嚇不住鄧芝,就單刀直入道:
“你這次出使,難道不是奉諸葛亮之命,想要說服我和魏國斷絕關系,和蜀漢建立友好往來嗎?”
鄧芝遲疑片刻,決定寸步不讓,回答道:
“我只是蜀中一個普通的儒生,哪有說服吳王與蜀漢結盟的奢望,特為吳國陳說利害而來。而吳王設兵陳鼎,以拒一使,何其局量之不能容物耶!”
孫權作為一個上位者,講究的是“有容乃大”,孫權最害怕別人說他氣量不夠,聽了鄧芝的反駁,有心再為難鄧芝。
沉思一會以后,孫權想起自己已經賀齊已經進攻蘄春,想要嚴懲叛將晉宗,以儆效尤,和曹丕已經翻臉成仇,已成定局。
曹丕自認為高孫權一等,為了維護臉面,出兵攻打勢在必行。
孫權非常珍惜和蜀漢和好的機會,可不敢真的嚇退鄧芝。
想通這些關鍵,孫權索性拿出禮賢下士的風度,下令武士都退下,請鄧芝入后殿,以上賓之禮相待,給鄧芝賜坐,然后才說道:
“我原本誠心想與蜀漢重修舊好,但恐怕漢主年幼沒有主張,國小而大勢困頓,如果曹魏乘虛進攻,不能保全自己,所以我對結盟十分猶疑了。“
鄧芝當然知道孫權的顧慮,就開解道:
“吳、蜀兩國,單獨而論,自不及魏國地廣人多,但兩國加起來,也擁有四州的地方,并不弱于魏國,而且大王您的麾下,有聞名于世的英杰陸遜等人,而蜀漢丞相諸葛亮,也是當代特別杰出的人才。蜀漢有重險可固守,吳有三江可阻隔,曹魏想要攻下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結合兩國的長處,天然就是唇齒之邦,進可并力奪取天下,退可鼎足而立,這是淺而已見的道理。大王現在若想繼續委身向魏,充當從屬,魏主必定要大王您入朝朝拜,最少也要求太子前往魏都為質子,若不遵從命令,就有理由出兵討伐,我國必定見有利而順流進發,如此一來,吳王認為吳國的實力,能夠同時阻擋兩個國家的攻打嗎?江南之地,便不再是大王所有了。”
孫權沉思甚久,無可反駁,又巡視了堂下群臣,張昭、顧雍等人都點頭同意鄧芝的論斷,就斷然說道:
“先生講的很有道理,我愿意從此與魏國斷絕關系,與蜀漢連合抗擊魏國,先生肯為我介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