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執意要進攻江東,也是有他自己的考量。
晉宗投靠魏國未久,就在司馬懿的建議下,被曹丕任用為太守,牧守一方。
這才不到半年,就被賀齊生擒活捉,這臉丟的有點大。
先不說曹丕和司馬懿君臣識人不明、用人不當的名聲,就是孫權背叛自己與劉備結盟,也逼得他不得不出兵。
晉宗身死以后,兔死狐悲,影響的可不是針對吳國的招降納叛,對蜀漢的滲透瓦解也將受到不小的影響,甚至另一個標桿孟達,也會心灰意亂、軍心不穩。
曹丕要坐實自己的正統地位,就必須拿出宗主國的氣勢。
他雖然執意要出兵南征,但也沒有匆忙出兵,他聽從司馬懿的意見,先讓工部招募工匠日夜趕工,造龍舟十只,長二十余丈,可容二千余人,作為自己渡江的坐船。
另外收拾戰船三千余只,配備精銳水軍數萬,做出一幅強攻江東的樣子。
兩個月以后,曹丕的準備工作完畢,他會聚大小將士十余萬,令曹真為前部,張郃、文聘、徐晃等大將先行,許褚、呂虔為中軍護衛,曹休為合后,劉曄、蔣濟為參謀官。
曹丕的這個陣營,放到曹操征戰的時期,自然算不得豪華陣容。
不管怎么樣,賈詡、荀攸、郭嘉等頂級謀士,夏侯惇、夏侯淵、張遼等頂級武將,目前還沒有人能夠比肩。
這些謀士、武將都先后出世,現在曹丕的這個陣營,差不多精銳盡出。
好在江東這幾年也是人才凋零,太史慈、甘寧、蔣欽定計武將病死,曹丕的這個陣營,力壓孫權沒有問題。
曹丕號稱三十余大軍萬,克日起兵。
只有曹丕的心腹謀士司馬懿,被封為尚書仆射,留在許昌,凡國政大事,并皆聽懿決斷,以保證后方的安全。
曹丕這次出兵,剛好和上次三路攻吳相反,軍隊還沒有出發,已經是鬧得滿城風雨。
孫權派往魏國的細作探知此事,火速報入江東。
孫權得報以后,雖然在他的意料之中,但對曹丕搞出這么大聲勢,還是有些心驚膽顫,馬上召集一眾文武商議,孫權說道:
“探子來報,今魏王曹丕,親自乘駕龍舟,提水陸大軍三十余萬,從蔡、穎出淮,必取廣陵渡江,來下江南,甚為利害,諸位可有退兵之策?”
因為暨艷的人事制度改革,淮泗集團被發配到軍中的官員數量雖然不大,但比例卻遠遠大于江東世家。
因為暨艷沒有明顯的針對性,他們也不好發作。
這次暨艷、張溫又聯手彈劾孫邵、王靖等人,引起了淮泗集團的集體不滿,先是孫邵要辭職謝罪,緊接著是張昭等人稱病不出,雖然孫權召集百官議事,但那張昭、孫邵等人并沒有出席。
因為孫權還沒有處理暨艷,淮泗集團雖然沒有用集體辭職威脅孫權膽氣,但稱病不出還是可以的,到場的文官,是以顧雍為首,他站出來進言道:
“今主上既與蜀漢連和,可即刻修書與諸葛孔明,令起兵出漢中,以分其勢;一面遣一大將,屯兵南徐以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