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在合肥幾次敗北,未得寸土,成為他的心魔,這才讓他為了開疆拓土不擇手段,悍然對盟友出手,偷襲荊州成功。
全取荊州以后,這樣的戰果,也算說得過去。
但這些功勞,還是與孫權本人的軍事才能沒有多少關系,無法顯示自己的文武雙全之才,未免美中不足,成為孫權的心結。
本來,孫權選定了他一手調教出來的學生孫恒,作為表現自己軍事才能的代理人。
孫恒被孫權稱為宗室顏淵,指的就是他的好學不倦,尤其是兵法謀略,與孫權一脈相承,能夠很好的體現孫權的軍事才能。
孫權以功拜孫桓為建武將軍,封丹徙侯,并把他調到牛渚,督修橫江塢,準備讓孫恒積累資歷和聲望,以后可以作為北伐的主將。
誰知天公不作美,孫恒英年早逝。
其余的孫氏親將領,大部分才具平庸,不足以委以重任,也就孫韶可堪大用。
這次孫權派孫韶領兵參戰,頗多期許。
孫韶也想要立功,幾次找孫權陳述自己的方略,要求主動出擊。
孫權嘴里說他不能干涉主帥徐盛的戰略部署,要孫韶顧全大局,聽從主帥的安排。
但孫權話語之間,并沒有否決孫韶的戰略戰術,甚至不經意間流露出贊許之意,這才是孫韶與徐盛叫板的底氣所在。
孫權熟讀《孫子兵法》,認為孫韶戰略戰術,非常符合“以正合以奇勝”論述,只是不好干涉徐盛的安排,這才沒有干涉。
眼見得曹丕就要進攻了,孫權這次來,就是想要徐盛采納孫韶的建議,以孫韶的一場勝利來證明自己。
誰知道,一進來就發現徐盛已經和孫韶鬧翻了。
孫權心知是兩人意見相左,不好調和,他眼珠子一轉,心里就有了主意。
他假裝毫不知情,先喝令刀斧手放了孫韶,然后轉向徐盛追問情由。
徐盛回答道:
“大王命臣為都督,提兵拒魏;今揚威將軍孫韶,不遵軍法,正想請示大王當如何處置。”
孫權假裝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么,看帳中沒有別人,有心偏幫孫韶,就示意孫韶出言辯解。
孫韶心領神會,他本來心中就覺得非常委屈,就拜倒在地,對著孫權哭著訴道:
“臣往年鎮守廣陵,深知地利;在那里截住曹丕軍廝殺周旋,是最好的防守辦法,一旦被魏軍渡過長江,則我吳國就非常危險了!”
孫韶雖然只說了大概,但這是他已經向孫權匯報過的作戰方案,孫權完全明白了孫韶的意思,就他心里也想著讓他與徐盛分兵拒敵。
雖然有意偏袒孫韶,但孫權也不能削了徐盛的面子,就開口說道:
“徐將軍,孫韶年輕氣盛,誤犯軍法,萬希寬恕。”
徐盛拿下孫韶,就是為了立威,如果被孫權這么輕輕放過,那就適得其反,他在軍中的地位堪憂。
徐盛心里不忿,就壯著膽子回答道:
“法非臣所立,亦非大王所立,乃國家之典刑也。若以親而免之,何以令眾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