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來無事,戲志才回想自己接觸到的各路豪杰,覺得最適合自己的主公,還真只能是曹操。
后來,曹操在陳留招賢納士,同鄉荀彧相約戲志才,一起前往投奔。
他考慮了整整一個晚上,還是找個理由給推脫了。
戲志才不是那種死要面子的人,但他作為一個洞察人心的頂級謀士,深知主公的重視和信任,才是發揮自己才華的基礎。
如果自己主動找上門去,被曹操輕視,注定不能做到言聽計從,根本無法完全發揮自己聰明才智。
一個謀士是否取得很高的成就,并不完全取決于自己的聰明才智,也取決于主公的執行力。
項羽的謀士范增,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范增是項梁留給項羽的頂級謀士,雖然被項羽尊為亞父,但只是對年長自己數十歲的范增表面上的尊重,內心并不真正信任他。
范增本是范蠡的后代,但外人并不知情,他自己也從來沒有宣揚。
當年范蠡富甲天下,雖然三次散盡家財,但他那種致富的方法,讓很多世家大族動了心思。
他的二兒子的死,給他敲響了警鐘。
他也害怕別人覷視自己的豐厚的家財和令人眼紅的致富“傳承之術”,斷了自己的香火,讓大兒子和小兒子各自隱居,并留下家訓,對外不得透露自己的家世。
其實,范蠡能夠成為巨富,與他當高官的經歷、本人的能力,以及建立的人脈有關,并不是真的有神奇的致富“傳承之術”。
自范蠡去世以后,除了給后代留下了了不少的家產,還留下了《范蠡兵法》二篇、《陶朱公理財十二則》。
范蠡后人,有不少人研讀《陶朱公理財十二則》,而《范蠡兵法》因為有所殘缺,詞語晦澀難懂,寓意深奧,幾乎沒有人能夠學成,漸漸被族人遺忘。
因為家族沒有以前的聲望和人脈關系,范氏后人雖然不少人精通陶朱公生意經,但在商業上的成就非常有限,再也沒有特別杰出的表現。
范增的家境雖然尚可,早年也僅僅是一般的讀書人,只是學習了通用的教材。
到了中年,范增才在機緣湊巧之下,得到了家傳的殘缺《范蠡兵法》二篇。
他如獲至寶,精研兵法數十年,到六十六歲的高齡,才參加項梁的起義。
很快,范增就因善于用兵,在起義軍隊伍里脫穎而出,成為項梁的左膀右臂。
雖然他所學兵法殘缺不全,但因為他用了足夠長的時間思考和沉淀,他的智謀和用兵之能,尚在得到黃石公真傳的張良之上。
范增充當項羽首席謀士的時候,劉邦和項羽的對決,實際上就是范增與張良的較量。
事實上,范增穩穩占據了上風。
最后,范增用計把劉邦圍困在滎陽,更是讓劉邦集團陷入絕境之中。
因為有范增存在,項羽的包圍圈滴水不漏,張良雖然也在滎陽城內,卻也無計可施。
后來還是陳平了解他曾經的主公項羽,使出了離間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