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萌想了一下:“媽,我給你講一個故事吧。爸,你也聽一下。”
老媽點點頭:“我倒是看你能不能說出個花來!”
楊萌拿出煙遞給老爸和張舒后點上抽了一口說道:“在咱們國家古代,嗯,也就是春秋時期,那時候的魯國有一個規定,是魯桓公制定的,說凡是魯國人如果到了別的國家看到魯國人在外做奴隸的,就可以先墊錢贖人,然后等你回國后就可
(本章未完,請翻頁)
以找政府去報銷。而也是因為這個政策當時路過非常強大,吞并了不少小國家,和齊國一直在爭奪東方的霸主地位。”
“這和做人善良有什么關系?”老媽不解問道。
楊萌道:“孔子有個學生叫做子貢,這人特別善于經商,是孔子所有徒弟里是最有錢的。經常去魯國之外的的地方做生意。有一次他在國外做生意的時候看到一個魯國的奴隸,就把他贖了回來,反正他也不差錢,就沒有去找政府報銷。當時人們知道這事后就紛紛夸獎子貢人品高尚。”
老媽點了點頭:“他做的沒錯,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不是?既然他有錢這么做不給國家做負擔,事情做得多好?”
楊萌聽后卻道:“結果孔子知道這事后,把子貢劈頭蓋臉給訓了一頓。”
“為什么?”老媽不明白。
楊萌解釋道:“孔子說的很明白:子貢的做法會導致沒有人原意贖回奴隸。你想啊,子貢沒找政府報銷,讓人說他‘品德高尚’,而這買了不報賬是高尚,那如果我買了再去報賬是不是就會被人說自己人品不好?那誰還會去墊錢買奴隸?事實上從子貢這么做之后,很少有人再買了奴隸去政府報賬,但是解救的奴隸也就少了很多。”
老媽聽后點了點頭:“這就是好心辦壞事吧。”
“媽,你說對了。但是你要注意一點:不管你出于什么心,壞事就是壞事,沒人去看你是不是出于好心。并不是所有的好心都能帶來好的結果。你看劉奇的事情不是好例子么?”楊萌道:“盲目的善良,很有可能就是作惡!我再給你講一個故事吧?”
“你快點講!”老媽道。
楊萌道:“還是孔子的故事,孔子還有一個學生叫做子路,有一天在河邊走的時候看到有一個農民落水了,他就跳河里把人救了出來。那個農民為了表示感謝,就把家里的耕牛送給了子路答謝救命之恩。在那個年代如果要殺牛都要去官府報備!這牛絕對是一個農民家里最大的財富了。而子路呢?毫不猶豫的收了這禮物,然后天天牽著牛招搖過市。”
老媽搖了搖頭:“這人品也忒差了。見義勇為這樣的好事情怎么讓他做成了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