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未完,請翻頁)
。
而修了這條鐵路之后修建第二條鐵路叫做‘尼古拉耶夫鐵路’,那時候聘請了一個星條國的顧問叫做喬-韋斯特列爾,當時韋斯特列爾是星條國南方人,在那邊最常見的鐵路軌距是五英尺,也就是1524毫米。
當時到底用六英尺還是五英尺還專門成立了個組委會開會研究,最后發現如果采用五英尺的軌距比六英尺的軌距可以節省3%的工程款,于是就采用了五英尺的軌距。
那個時期各個國家的鐵路軌距都不一樣,大家都在摸索,最后出現了統一軌距時已經沙俄境內鐵路已經形成規模無法改變,所以也就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這樣子。根本跟戰略什么毫無關系!
巴鐵、天竺、阿根廷、智利、葡萄牙、西班牙等一些國家采用的也是寬軌,而且比沙俄更寬:他們是1676mm的規矩;而東瀛呢?新干線采用的是1435mm的標準規矩,而普通鐵路用的都是1067mm的窄軌!東南亞那邊則很多國家都是米軌,也就是1000mm。非洲那邊更亂,有的國家用1067mm;有的國家用1000mm;有的國家用1435mm。
甚至有的國家例如腐國,一個國家內好幾種鐵軌,說白了就是一開始沒有統一標準導致的情況,結果到了‘公知’嘴里就成了戰略目的,不得不說,這些公知的腦洞還是真大!
“嗯。。。。。。你們也看到了。”楊萌對著攝像機介紹完了關于鐵路的事情后把攝像機對向另外一個方向:“貝加爾斯克到處都是這樣的木屋,這就是為了迎接滑雪客們準備的。看到門口這些木柴了么?這些木屋都是燒木柴取暖的。我原來打算是直接上路的,但是現在我想體驗一下這里住木屋的感覺。所以我準備在這里呆兩天做好準備后再出發。。。。。。這段時間除了在口岸我都沒見過活人,正好在這里吃點兒熱湯熱飯洗個熱水澡-----這么久沒洗澡我這身上都快臭了!我們這就去找個地方休息一下!”
他說話的時間正好看到一輛火車駛入火車站,一群游客走出了火車站,其中一群年輕男女說說說笑笑的往外走,看到楊萌后倒是一愣:所有人都想問楊萌一句:這個天你騎摩托車?不要命了啊?
一個帶著墨鏡面罩的白人女孩倒是很大方,走到楊萌面前‘咕嚕咕嚕’就是一長串話。楊萌倒懵了,盡管他聽不懂女孩說什么,但知道他知道那是蒙文。
原來是因為自己身穿蒙古袍被人誤會了?
楊萌也不會俄語,只能用英語道:“我不是外蒙人,我是漢國人。”
說完他還摘下防風面罩和墨鏡露出自己的臉讓那些人看看,希望他們能分出漢國人和外蒙人的區別。
結果那個白人女孩看清楊萌的臉后一愣,直接伸手沖著楊萌臉上就是一巴掌!這事情太突然,楊萌也沒反應過來,臉上就這么挨了一巴掌。
“伐柯,你特么的誰啊?”楊萌是真急了。
結果白人女孩倒也不甘示弱:“又不是沒打過!你就是該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