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笑云聲音發虛。所幸老神仙想著別的,沒看出什么。
“怨魔暫時傷不到你,不代表它不會成長,每一次殺生,怨魔都能吸收力量,一步步壯大。”
說到這里,老神仙臉上流露出驚恐的神情。
“成長到極致,便是浮屠。”
......
......
何謂浮屠?世間并無準確而且權威的解答。用老神仙的話講,凡能威脅到世界基本運行規則的事物或事件,皆可稱之為浮屠。
歷史上有三次關于浮屠的記載,也可看成傳說。第一次發生在數萬年前,道祖以無上神通驅逐魔王,封印真魔之眼。從那時候起,魔族漸衰,人族興起,直到發展成今日之局面。
第二次發生在一萬年前,彼時魔族已經沒落,人族逐步成為主流,為從根本上挽回頹勢,時任魔君以十六位長老之血為引舉祭,試圖打破道祖封印,開辟能夠迎回魔王的空間通道。
不用說,魔君的計劃最終失敗,非但沒能請回魔王,反因為失去眾多長老而大傷元氣。此后魔族衰退的速度大大加快,不得不在壓力下退到極北嚴寒之地,將最適合生靈繁衍的神州大陸讓給人族。
最近一次發生在七百年前,圣祖召集人族最強者北上驅魔,希望能徹底消除世界隱患。這次行動既成功又失敗,成功處不僅在于消滅無數魔族強者,還使得魔族許多隱秘的復興計劃中途夭折。此后數百年,神州大陸極少看到魔族的身影,人們已快要忘記它們的存在。失敗是因為,驅魔之戰中損失很多人族強者,大宇帝國成為最大的受益者,從此一家獨大。
因為這次行動,圣祖真正坐實了天下第一、史上第二之名號。
這樣居然會不好?事實就是如此。驅魔之戰后,人們靜下心來思索,大多認為圣祖借驅魔名義削弱周邊的國與族,以此確保帝國長久。不僅如此,圣祖連國內的三宗都算計在內,戰后立即與三宗訂下封門之約,不允許他們干涉朝政。
這為將來埋下隱患。圣祖在時,其雄才大略威懾天下,誰都不敢輕動。圣祖一去,仇恨的種子開始發芽,許多人、宗門、種族與國家都把目光緊盯著大宇。于是才有了今日之局,二圣剛剛隕落,周圍就出現這么多敵人,呈圍攻之勢。
“你也許會問,浮屠有滅世之名,為何對人族反而有利?”
“是有點奇怪。”方笑云擔心被戴帽子,態度極為謹慎。
“有誤解的不止你一個。”
老神仙斂了神情,嚴肅說道:“滅世指的是顛覆,而不是把世界毀掉。對魔族而言,以上三次事件,次次都為滅世之禍。同樣道理可用于人族,所以要特別警惕。”
聽到這里,方笑云對當今之局、浮屠的概念增加很多明悟,同時也生出很多疑惑。
三次事件改天換地,圣祖雄才偉業無雙,這些都沒錯。錯只錯在老神仙對怨魔的評價。
他看看地上的骷髏,再看看老神仙,覺得他過于危言聳聽。就憑它,能與以上事件相提并論?此外還有,既然怨魔千萬年難出,老神仙憑什么一口咬定它就是?
方笑云把疑問揣在心底,沒有就此追問,他記得老神仙之前講浮屠可以是事也可以是物,舉例的時候卻只講三件事例,對事物只字不提。他還記得老神仙之前一口氣問的那些內容,大部分都已串聯起來,唯獨落葬——圣人法器毫無關聯。
起初,方笑云以為老神仙疏忽,后來注意到老神仙望著尸骨時的神情,心里忽然明白了。
老神仙對浮屠的恐懼扎根靈魂,到了“知為罪”的程度。浮屠事件可讓人警醒,事物卻有可能成為禍患,因此老神仙只談事,不言物。
看明白這點,方笑云心里生出不妙的預感,小心翼翼試探道。
“您打算如何處置怨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