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簍,是一種非常實用的盛具,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廣泛,哪怕是在當今社會,它也依然有用武之地。”
“竹編技藝的歷史,非常久遠。”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最早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我們都漢字起源于原始社會崩潰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號,在此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在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原始社會遺址內,我國的考古學家們就曾發現過竹子實物,由此可見,使用竹子來編織物品,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普遍存在了。”
挑挑揀揀了好一番。
陸羽將制竹簍所需的竹篾全部準備好后,繼續開口說:
“在人類開始定居生活后,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學會就地取材了,他們使用各種石斧、石刀等工具砍來植物的枝條編成籃、筐等器皿。”
“實踐中,他們發現竹子干脆利落,開裂性強,富有彈性和韌性,而且能編易織,堅固耐用。于是,竹子就成了當時器皿編制的主要材料。”
“后來,經過漫長的發展,竹藤的編織紋樣越來越豐富。到了殷商時代,陶的印紋上開始出現方格紋、米字紋、回紋、波紋等紋飾。而到了春秋戰國時代,竹的利用率又得到擴大,竹子的編織逐步像工藝方面發展,竹編圖案的裝飾氣味越來越濃,編織也日見精細。”
“但這一切,還是無法改變竹編作為實用器的根本。”
“現實生活中,竹制盛具有很多,竹簍是其中最為常見的一個,也是極具代表性的。說到竹簍,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只不過,隨著時代變遷,這些手作的竹編制品,逐漸淡出了大家的視野。”
“不過,沒關系,今天我就讓你們大飽眼福——”
話落,觀眾們的熱情一下被點燃。
而陸羽也不再廢話,直接進入正題:
“編制竹簍,其實與編織草鞋的步驟差不多,唯一不同的就是,相比草鞋,它要更精細一點。”
“首先,第一步,就是要打方底。”
說著,陸羽橫向羅列出10根竹篾。
每一根竹篾的間距都大致相等。
“這些竹篾,是方底的緯條。”
“等下,只要用經條,按照壓一挑一的方式,穿插到這些緯條中,就能獲得一個平面方底。”
話落,陸羽又新取了一根竹篾。
豎向穿在了這些緯條之中。
鏡頭前,經條與緯條壓一挑一。
完美契。
形成了無數個十字。
十分漂亮。
利用這種“十字編織”的方法,如此反復。
只不一會兒,一個一尺見方,草席樣的竹編方底,就出現了直播間中。
舉起方底,陸羽向觀眾們展示了一下自己的成果:
“這就是竹簍的方底。”
“看起來可能沒那么完美,但意思是對的。”
“編好了方底,一個竹簍就算是做好一半了,接下來只要利用竹篾進行圍籠,讓它變成一個圓柱形,最后再封邊,就差不多了……”
竹方底緊密的十字編織,異常規整。
極具原始的美感。
精細的工藝,根本就不像是手編出來的。
倒更像是機器加工而來的。
“666,太厲害了!”
“羽神,老實交代,開直播前你是不是賣草席的?”
“神TM賣草席的,23333333”
“我就不明白了,這TM是人能干出來的事?”
“編的真好,佩服!”
很快,將竹簍的方底放在一旁。
陸羽在附近找了塊大石頭,輕輕地壓在了上面,準備圍籠。
圍籠。
也就是編織簍身。
具體的操作方法就是,把方底上延伸出來的竹篾,用竹條一層一層的,將它們攏起來,形成圓柱形的簍身。
因此,必須用東西固定住方底才好操作。
不然很容易手忙腳亂。
“好了,各位,固定好底子,現在我要開始圍籠了……”
說話間。
陸羽已經從身側另取了一根竹篾,穿進了籠底的邊緣。
并將方底上多余的竹篾全部折彎,立起了一個大致的形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