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確認好中心線后,直接一刀下去,將其一分為二。
不過,這一刀并沒有下得太狠。
到了竹管底部,便停了下來。
并沒有將竹筒完全劈開。
“早在很久之前,我們的祖先就學會就地取材了,甚至于,他們比我們更懂得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道理。”
“魚簍就是那個時候的產物。”
“這東西制作簡單,設計巧妙,有了它,就不用費勁巴力地下海捉魚了。你要做的,就是坐等獵物自己跑上門來……”
竹筒一分為二后。
陸羽立刻在上面,細分竹篾。
“魚簍大多是橢圓形的,所以在選擇竹材的時候,盡量選擇這種帶底的竹筒,好處就是不用封口,因為竹筒的底,就是絕佳的封口。”
“接下來,只需要將這個竹筒,細分成多條竹篾,用它來充當魚簍的主體就行了。各位,睜大眼睛,好好看——”
說著,陸羽手起刀落。
按照之前的方法。
反反復復。
直到將竹筒的筒身,劈砍成無數根細細的竹篾才算罷休。
從始至終,竹筒的尾端,都沒有下刀。
所以竹篾,一直都完好無損地立在筒底上。
用手輕輕一晃。
整個竹筒,瞬間四分五裂,就是開了花一般,特別漂亮。
“這就是魚簍的簍身。”
“到時候,只要像制作竹簍那樣,另取竹篾充當緯條,與筒身上的經條相互交錯,利用十字編織法,一路向上編,直到形成一個橢圓形的簍身就可以了。”
“編好了主體,簍底的天然封底,會將簍身收縮在一點,封住從簍口游進來的魚蝦……”
“好了,朋友們,還是老規矩,先圍籠。”
很快。
在簍底預留出半指距離。
陸羽用雙腳鉗制竹筒的筒底。
把之前用來壓方底的石頭放在了上面,將竹筒上的竹篾完全擴張開。
接著,他另外取了一根竹條。
蛇行穿入筒身上的竹篾。
壓一挑一。
慢慢編繞一周。
而后,又以這根竹篾為起點。
再取竹篾,進行編繞。
直到整個簍身完成。
有了竹簍打底,陸羽的竹編技藝也是越來越精進。
熟練度飆升。
不一會兒,就搞定了三分之一。
這時候,魚簍的形狀,已經初步形成了。
見狀,陸羽把石頭拿了出來,然后繼續沿著既定的軌跡,一圈接一圈地向上編繞竹篾。
整個編織的過程,持續了大概半個小時。
眨眼間。
最后一圈竹篾落定。
魚簍的主體,也終于出現在了鏡頭前。
遠遠看上去,竹制的魚簍,神似一個大喇叭。
簍身上,圍籠的走線,也堪稱完美。
十分緊密。
“牛逼!”
“主播這編的太好了吧?”
“又一件完美的工藝品!”
“這能捉到魚嗎?表示懷疑!”
“懷疑+1!”
看了一眼彈幕,陸羽把這個半成品魚簍放到了鏡頭前,解釋道:
“只是這樣,肯定是捉不到魚的,因為還沒設置機關呢。”
“所謂的機關,其實很簡單,畢竟這不是專業的蟹籠。不過,兩者的原理都一樣,都是讓游進來的魚,有來無回。”
“想要有來無回,其中的玄妙,就在魚簍的簍口。”
說著,陸羽把魚簍的簍口對準鏡頭,比劃了一番:
“我們可以在這里面,安裝一個漏斗。”
“漏斗口與簍口大小一樣,但漏斗下面的竹篾,不能封住,要散開,變成竹簾狀。”
“竹子有韌性。”
“當魚順著漏斗口,沖破竹簾,游入簍身里,竹簾會自動收縮,直接把它們關在魚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