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莖入土,一周即可發芽,多則二十幾天,少則十幾天就會成熟,當然也不排除個例。總之,不管別的,先試試看吧,不試一試,怎么知道可不可行呢?”
話落,陸羽站起身離開鏡頭。
遠處。
海岸線浪花翻涌,陽光和煦。
直播間的右下角,緩緩打出字幕:“荒島生存,第十二天。”
離開篝火,走進茅屋。
陸羽稍作準備,背起竹簍和石斧等工具,來到了茅屋旁的一塊空地上。
空地緊鄰茅屋。
面積大概有半個籃球場那么大。
面積是夠了,可土壤質量,卻很一般。
是那種典型的酸性腐殖土。
“植物正常生長發育有賴于良好的土壤環境。但在自然界中,植物生長的土壤往往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障礙因素,限制著植物生長。”
“可以看到,營地周圍的土壤,是典型的酸性腐殖土。”
蹲下身。
陸羽從地上抓了一把土,繼續解釋道:
“所謂的腐殖土,就是缺乏堿金屬的土壤。”
“形成原因有很多,比如雨水中的碳酸,比如微生物分解,植物根部代謝,亦或是有機物分解過程中產生的有機酸,都是造成土壤低PH值的罪魁禍首。”
“酸性沒什么不好,也可以種植作物,但有個問題卻不得不重視,那就是這種土壤的養分有效性很低,成熟率堪憂,必須經過改良才行。”
話盡于此。
觀眾們被陸羽說得云里霧里。
不過,七七八八的,也能理解個大概。
說得簡單點,就是要改良土壤。
但至于怎么改良,陸羽則沒說破,而是先賣了個關子。
“總之,正式開墾之前,咱們先松土,然后再從長計議。”
說著,陸羽從竹簍里拿出石斧。
大致選好耕種范圍,然后便一下一下地刨了起來。
松土是耕作的重要一環。
土壤長時間不翻新,很容易結塊。
這樣的話,栽種木薯時,就會降低根塊的透氣性。
如同把根密閉起來了一樣。
只有耕松之后,土壤顆粒之間的空隙加大,空氣才容易進去。
如此,根細胞的呼吸自然就得到加強了。
同時這么做,也可以加強蒸騰作用。
促進根毛與土壤中的礦質元素的交換。
更利于根莖對礦質元素的吸收。
……
石斧的斧柄很長,用來充當鋤頭翻地正合適。
不一會兒。
經過勞作。
空地終于煥然一新。
隨后,為了清除掉隱藏在土壤中的土塊,陸羽又找來了一根長木棍。
拍打了好一番。
足足弄了近一個小時,才告一段落。
“呼……”
直起身活動了兩下肩膀。
陸羽喘了口氣,舔了舔干裂的嘴唇:
“這樣應該就差不多了……”
“先去喝口水,然后再干。”
回到了營地后,陸羽把石斧隨手一丟,二話不說立刻捧起小鍋,將里面的水咕咚咕咚地一飲而盡后,才緩緩開口:
“原始社會的農耕作業,大多是遷徙農業,通俗點說,就是到一個地方,選一塊農田。”
“這樣一來,遷徙農業的隨機性,就會讓耕種作業,面臨很多很多問題,而如何改良土壤,就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
“為了適應隨遇而安的農耕,刀耕火種,應運而生了。”
“刀耕火種,是新石器時代殘留的農業經營方式。這個大家應該都聽過吧?具體的操作方法就是,先以石斧松土,然后再砍伐地面上的樹木等枯根朽莖,等其曬干后用火焚燒。”
“經過火燒的土地會變得很松軟,而殘留的草木灰,正好是不可多得的肥料,播種后不再施肥,極大地縮短了耕種流程。”
說著話,陸羽放下樹皮鍋,扛起石斧,步入叢林。
一邊收集枯枝朽木,一邊繼續道:
“土壤是酸性的,草木灰卻是堿性的,兩者一中和,土壤的養分有效性,自然會得到改善。”
“比化肥還管用。”
“現如今,在木薯的原產地巴西,依舊有很多原始部落的土著,在用刀耕火種的方式種植木薯,大家千萬別小看這種野蠻的耕作方式,在亞馬遜流域,它已經風靡了數千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