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稻子之前,家家戶戶都要平整門前的打谷場。
趙成海帶著妻子和兒子,將門前接近一畝地面積的打谷場淺淺地鋤了一遍,然后駕上老水牛,拖著木耙將鋤上來的土皮耙平,再用石磙子碾碎壓實,再耙起來,再碾碎壓實……
完成地面初步平整以后,潑上水,洇透土皮,再撒上草木灰,輕輕掃一遍,以人力扯動石磙子,將地面壓平壓實。
如此,就有了一塊非常平整光潔的打谷場,就像城里的水泥地一樣。
這個過程說起來簡單,實際上很費工夫。
趙成海也不著急,一步一步慢慢來,順便教兒子使牛。
古代人讀書,要學習君子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練武的人,要學習刀槍棍棒等十八般兵器。
種田的漢子,也有必修課,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砍砍削削,繩繩索索,大挑大抬,拋糧撒種,犁田耙地,打場揚場,堆草囤糧。
砍砍削削,就是制作維修簡單的農具,比如換個鍬把鋤把;
繩繩索索,是繩索制作。比如駕牛的頸索,有小兒胳膊那么粗,市場上沒得賣,必須自家制作。還有使牛的鞭索,要用納鞋底線擰起來才好使,揮動起來,風聲嗖嗖的,輕輕一鞭子,就能把慢吞吞的老水牛抽得四蹄飛奔,賽過千里馬。
拋糧撒種就是播種,要均勻,不能厚此薄彼有一塊冇一塊的。
挑抬之類的體力活,有把力氣就行,其他的技術活,振華是一竅不通,完全黑門,只能一步一步地學習。
犁田耙地和打場,都是使牛的活。
趙成海先從使牛開始,慢慢調教兒子。
好在家養的老水牛很溫和,套路純熟,振華也沒費事,在門前的打谷場上,學會了耙地和打場的套路。
趙成海抽著煙,蹲在門前看兒子使牛,臉上終于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但是翠紅卻不太高興,她在擔心兒子的婚事。
上次趙振華攔車鬧喜,讓郝國蘭懷恨在心。這個吃百家飯的職業媒婆,從那天以后到處宣揚,說東灣三組趙成海的兒子趙振華是個精神病,沒考上大學,急壞了腦子。又說東灣一組的齊磊是酒瘋子,經常喝醉酒,經常大小便失禁,屎尿一褲襠……
經過郝國蘭堅持不懈的宣傳和散播,趙振華和齊磊,快變成三鄉五里的名人了,走到哪里,脊梁骨都涼颼颼的。
翠紅擔心的就是這個,郝國蘭這樣宣傳下去,振華的名聲壞了,還能在家鄉找到對象嗎?
趙成海不怎么擔心,對妻子說道:“別管郝國蘭怎么說,等秋后賣了稻子,就買材料蓋房。房子蓋起來就好辦,有了塘泥灰,還愁沒有驢打滾?”
打谷場平整完畢之后,秋收工作正式開始。
振華家里十畝田的稻子,全都是用鐮刀,一把一把割下來的。
連草帶稻割下來的一把一把水稻秸稈,鄉下叫做‘稻把’。這些稻把,要用扁擔繩子,一擔擔地挑回門前的打谷場上,均勻抖開,駕上老牛,拖著石磙子,將稻谷碾壓下來。
好在振華的父母還能干,今年又多了振華這個整勞力,所以秋收相對輕松。
在割稻子的過程里,偶爾遇上下雨天,振華還能跑去高三爺家里,跟他殺上兩盤。
而且,振華還抽了兩天時間,給齊磊幫忙挑稻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