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樂一笑,揮手道:“這個多慮了,振華是高中畢業,又是東灣村最年輕的黨員,做個村干部還不容易?實在不行,我去鄉里給振華介紹介紹,也沒大問題吧?”
趙成海又激動起來,連連點頭:“朝中無人不做官,都靠二老頭照顧振華。”
趙文樂搖頭一笑:“村干部也不算官,只是鍛煉、學習。能不能做村干部,主要還是靠振華自己,我最多就是把振華介紹給河東鎮的鄉領導們,也不算什么照顧。”
趙成海端杯敬酒:“二老頭肯定是照顧振華和我們全家的,我們都明白!親為親,鄰為鄰,包老爺也維護廬州城!”
包老爺說的是包拯,廬州城說的是合淝。包拯的家鄉,就在合淝北鄉,出生地距離東灣村不過三十公里。
除了包拯之外,這里也是李鴻章的故鄉。在東灣村向北三里路外,原來就有一座李鴻章享堂,后來因為擴建東灣水庫,被拆除了。
包拯和李鴻章都是名人,所以經常被家鄉人提起。
趙文樂呵呵地笑,繼續喝酒。
話題,又轉移到了鄭懷亮的身上。
振華說道:“我覺得鄭懷亮是個很好的干部和黨員,鄉里這樣對待他,不公正。”
趙文樂說道:“關于鄭懷亮的事,我等會和你單獨聊聊。”
振華點頭。
吃了飯以后,趙文樂走進了振華的臥房,打量著老夫子的那副書法作品。
“老夫子寫給我的。”振華笑道。
“晴耕雨讀,不錯不錯……”趙文樂點點頭,又看著振華說道:“這四個字里面,除了耕與讀之外,還有另一層意思,不知道振華有沒有看出來?”
振華想了想,搖頭表示不知。
趙文樂背著手,說道:“我覺得,這四個字之中,有韜光養晦的意思。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讀書,是為了后來的發展做準備。你覺得呢?”
振華明白過來:“原來二爺爺說的是這個,沒錯,老夫子當時也拿諸葛亮做了比方,說‘寄傲于琴書以待天時’。”
趙文樂點頭:“你明白就好,安下心,一步一步慢慢來吧。”
振華心里嘆氣,口中說道:“已經安心了,前年才從學校回來,還有些胡思亂想。現在什么都不想,只想把家里的日子過好。”
“什么都不想,也不對,該想的還要想!”趙文樂笑了笑,正色說道:“我們說說鄭懷亮吧。你說他是個好干部,我也是這樣認為的。但是,鄭懷亮在工作方面,也有顯而易見的不足之處。”
振華點頭,想聽聽趙文樂對鄭懷亮的評價。
趙文樂說道:“鄭懷亮這個人,大節不虧。但是他的工作不足,在于行動力不足。很多事情,他只能坐而論道,不能起而行之。比方說科學種田科學養豬,他自己是黨員干部,為什么不能帶頭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