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下午,齊磊返回了工地,先安撫人心。
振華也松了一口氣,繼續自己的掃盲班任務。
東灣村熱鬧了幾天,都是關于鐵橋的話題。幾天之后,才漸漸平靜下來。
宋家財最傷心了,每天借酒澆愁,而且還學會了他老叔宋仁貴的手藝,開始吹笛子。每天醉酒以后,他就坐在門前吹奏憂傷的曲調,什么《女兒情》《化蝶》等等。
小立鑫也哭嚎了幾天,又是鼻涕又是眼淚,讓人心酸。
宋仁貴便哄著侄孫子:“你媽媽做工去了,過兩天就回來,買好東西給你吃……”
一轉眼,掃盲班的課程進入了最后。
掃盲班學員們堅持下來的,只剩下七八個人。
讓振華趕到意外的是,有三個小姑娘特別用心,一節課都沒落下,有始有終,作業也能按時完成。這三個姑娘都十七八歲了,當時都是因為家里貧困沒上學。
振華教得也很用心,還給這三個小姑娘加了課,教她們認識二十六個英語字母和一些簡單的英語口語。春蘭過年回家說過,在外面打工也需要文化。有的廠子,能認識二十六個英語字母的,就可以做質檢。
這三個姑娘,后來也很爭氣。一個幫著丈夫在鄉鎮開店,出售化肥種子農藥,能看懂所有的說明書,能開具發票,也會算賬;第二個后來進城,考了駕照,做了出租車司機;第三個嫁在鄰鄉,后來做過婦女主任。
多年以后,這三個學員看見振華,都客客氣氣的,感謝當年的掃盲班和振華的辛苦。
掃盲班結束那天,東灣村傳來了喜訊,普天同慶。
東灣四組有兩兄弟,同一年考上了大學。東灣村,終于出現了真正的大學生!
這兩兄弟也姓趙,都是振華的本家兄弟。老大在高中復讀了兩年,苦戰不休,結果被兄弟追上來了,一起考中了大學。
一個家庭,忽然出來兩個大學生,這可把他們的父母高興壞了。
比他們父母更高興的,是老夫子。農村的孩子能考上大學,那簡直就是狀元高中,范進中舉啊!
東灣村四個組的鄉親們,都去恭賀,湊份子喝酒。
那天的對聯,是老夫子親筆寫的,剛勁有力:
功到誠處神助矣,太行王屋兩山移!
振華也去了,看著老夫子寫的那副對聯,心里感概萬千。
這幅對聯寫得太好了,太貼切了,老夫子果然是老夫子,出手不凡。
對聯借用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來比喻“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苦讀精神,更以“兩山盡移”來向這兄弟倆表示祝賀。
的確,農村的孩子考上了大學,對于父母來說,那就是移走了一座大山啊!兩個兒子一起考上大學,那不是兩山盡移、通天大道就在眼前了嗎?
當然了,振華也有些心酸和遺憾。
自己讀書的時候,自己和秀蓮的成績都不錯,落榜之后也想復讀,卻都被父母無情拒絕。如果再復讀一年,或許也考上大學了吧?
當天中午,振華大醉而歸。
傍晚時分,振華還暈乎乎地躺在床上,卻聽見齊磊的母親在外面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