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振華操作不熟練,也格外費力。一個星期下來,漸漸地掌握了技巧,每天都有所收獲。
到了四月份,農忙開始,村務工作也漸漸多起來,振華就沒時間捕魚賺外快了。
去年雨水充足,還要去江南抗洪。今年卻恰恰相反,插秧過后,老天爺一滴雨也不下,振華又要忙著抗旱。
農歷七月上旬,鄉里召開會議,宣布上級命令,組建河東鄉的民兵突擊連,去向北三十里外的八斗嶺抗旱。
鄉里的曹玉輝鄉長擔任連長,振華被任命為突擊連副連長。
這次的抗旱和去年的抗洪不一樣,要求鄉里統一征集采油機水泵和操作員,以多個設備接龍的形勢,將東灣水庫的水,送到八斗嶺。
每臺機器,每天補助五十元,每個機手,每天補助二十元。機器所用的燃油和潤滑油,由鄉里統一提供。
振華從東灣村征調了十二套柴油機水泵組合,又挑選了四名機手。高三爺依舊是這次的技術保障,負責設備維修,被征調“入伍”。
農歷七月初八,振華帶隊抵達八斗嶺,在指定的位置上安營扎寨,展開抗旱工作。
這次任務,比去年的抗洪輕松了許多。
十臺水泵調試安裝完畢,開始工作。另外兩套機器組合作為替補,在一邊待命。
水泵出水以后,幾乎就沒什么事了,只要機器不出故障,安排一個人負責加油加水即可。
高三爺拉著振華去溜達,向北走了三里地,前方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土包。
土包平地一丈多高,占地半畝有余,小山頭一樣。
高三爺指著那個土包,問道:“振華,你知道這是什么地方嗎?”
振華搖搖頭,笑道:“我哪里知道?我還是第一次來八斗嶺。”
關于八斗嶺,振華只知道這是大別山的西延尾脈,處于江湖分水嶺嶺脊之上。八斗嶺南邊的雨水,最終都會歸入長江,北邊的雨水,最后則會流入淮河。
劉志高笑了笑:“這個土包,是一個歷史名人的墓葬,你猜猜是誰?”
振華思索了片刻,忽然靈光一閃,脫口道:“曹植曹子建?”
“猜對了!”高三爺打了個響指,說道:“這里就是曹植墓,也有人說是曹植的衣冠冢。八斗嶺的名字,也是從曹植這里來的。”
振華點頭:“是的,天下文章共一擔,曹子建獨得八斗。我還聽說過‘曹植渴死八斗嶺’的故事,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關于曹子建和八斗嶺,當地流傳著一個故事:曹操死后,曹丕掌權,曹植被流放。流放路過八斗嶺的時候,曹植看見這里旱情嚴重,就留了下來,和老百姓一起抗旱,最后抗旱沒成功,渴死在這里。
“這里是江淮分水嶺,常年缺水,遇到干旱的年頭,旱情就更加嚴重。古代條件差,曹植渴死在這里,也有可能啊。比如今年的旱情嚴重,如果國家和政府不管不問,八斗嶺的人,恐怕吃水都成問題。”高三爺感概。
“高三爺這是吃水不忘挖井人嗎?”振華笑了笑,說道:
“我覺得吧,曹植渴死八斗嶺的故事,可能是假的。但是三國時期的老百姓,生活艱難,都希望有一個負責任的父母官,來給大家做實事,于是,就編出了這么一個故事。故事是假的,但是可以反映出老百姓的真實心愿和期盼。”
高三爺哈哈大笑,沖著振華豎起大拇指:“有水平,就憑這番話,振華你去做縣高官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