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泡好了一杯茶之后,陳述就從書架上拿起了一本書,安安靜靜的坐在書桌上看了起來。
他手里的這本書,是專門講解各種發電能源的特點、共性、應用現狀與研究開發動向。
以陳述目前的閱讀速度來說。
在他的手里的這本書,也就看了大概一個多小時之后,他就給看完了。
不過,也就在陳述打算再看第二遍,將里面的一些內容和他之前所學的那些內容融匯貫通的時候,在他腦海中突然出現了一道系統提示音:
“恭喜宿主,大量閱讀了能源制造類書籍,能源學等級目前能源學等級,+10。”
“恭喜宿主獲得能源設計與制造(2050版)!”
......
伴隨著這段系統提示音的出現,在陳述腦海中頓時就多出了一段龐大的記憶。
各種關于未來能源發展的方向,新能源的設計方案,制作工藝等,遠超了這個目前世界將近40年的知識,一股腦的出現在了陳述的腦海之中。
不過,陳述也就在這一念之間,了解到了自己到底獲得了什么樣的東西。
在他記憶中出現的這些知識,并沒有完全的融入到了他的記憶之中。
而是好像儲存在了他的腦海中的一個書架上一樣,靜靜的等著他的翻閱和理解!
......
目前世界主要的能源還是利用火力發電,然后就是核能發電,以及目前已經開始展露頭角的光伏電網,也就是利用太陽能發電。
這三種發電方式,算是目前主流的發電方式。
而在這其中,伴隨著地球環境的日漸嚴峻,火力發電已經逐漸的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剩下的就是核電和光伏發電了。
陳述得到的這來自四十年之后的能源學書籍里面,詳細的標明了未來核電能源的發展,以及電池技術的發展。
世界上一切物質都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它周圍的電子構成的。
輕原子核的融合和重原子核的分裂都能放出能量,分別稱為核聚變能和核裂變能,簡稱核能或核電。
就目前而言,地球還處于核裂變的階段。
世界上那一座座被世人所知的核電站,利用的,就是核裂變的技術,這種核能,被稱之為裂變能。
裂變能是重金屬元素的原子通過裂變而釋放的巨大能量,已經實現商用化。
不過,因為裂變需要的鈾等重金屬元素在地球上含量稀少,而且常規裂變反應堆會產生長壽命放射性較強的核廢料,所以,大大的限制了裂變能的發展。
而另外一種,就是目前人類科學家正在研究的聚變能了。
核聚變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為一個較重的原子核,并釋放出能量的過程。
自然界中最容易實現的聚變反應是氫的同位素——氘與氚的聚變,這種反應在太陽上已經持續了50億年。
所以,從通俗的方面來說,可控核聚變俗稱人造太陽。
因為,太陽的原理就是核聚變反應。
氘在地球的海水中藏量豐富,多達40萬億噸,如果全部用于聚變反應,釋放出的能量足夠人類使用幾百億年,而且反應產物是無放射性污染的氦。
另外,由于核聚變需要極高溫度,一旦某一環節出現問題,燃料溫度下降,聚變反應就會自動中止。
也就是說,聚變堆是次臨界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