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轉眼沒有外力干擾,陶謙也順利的派張闿截殺了曹操父親,結果也是跟記載一樣,消息終究還是泄露了。
然后泰山太守應劭逃走投靠袁紹。
執行截殺命令的張闿,同樣逃往淮南投靠袁術。
那么張闿截殺曹操父親后,還知道逃命又說明什么?
即說明張闿明顯是懼怕曹操的,不然就不需要逃命了,更去投靠袁術。
既然張闿懼怕曹操,又怎么敢為了點財物,截殺曹操父親?且還是跟曹操無仇無恨的。
所以曹操從來都不張闿殺的,張闿不過就是聽命行事而已,后有人逃走事情泄露,自也再不敢返回徐州,干脆跟應劭各奔一人去投靠。
而對于曹操,自不是劉備一般可以將自己母親隨意丟下,卻是殺父之仇,不共戴天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卻也剛好有了取徐州的借口。
不想曹操這一次竟沒有如記載一般,所過之處雞犬不留的全部殺光。
然后陶謙便不得不四處求救兵,而求到公孫瓚處。
于是這一日,公孫瓚本不準備出兵與曹操為敵,不想收留的賢弟劉備卻突然主動找上。
對于劉備,公孫瓚心中自也是忍不住復雜,而跟孫岳想到一起。
如果當初張飛罵呂布為三姓家奴,那么這位賢弟劉備如今又是幾姓家奴了?從最開始的投幽州劉焉為一姓。
然后投老師盧植為二姓。
結果投老師盧植不成,半路老師盧植又被囚車押往京城。
再接著本欲投董卓,至少也算是投了一下,本想在董卓的麾下聽令,不想董卓卻根本不理其漢室宗親身份,卻也算是三姓。
之后又投中郎將朱儁,可說是四姓。
朱儁之后便又在洛陽城沒著落,說什么不是為加官進爵,結果卻是不給官職就不走。
最后好不容易自表功績,得個安喜縣尉,卻又因為打了督郵,而不得不投靠代州劉恢為五姓。
之后諸侯會盟,便投在了自己麾下為平原令,可說是六姓,如今三人卻也已是六姓家奴了。
于是看到劉備前來,便也忍不住將陶謙之事一說。
但不想話音落下,劉備卻又如諸侯會盟時一樣,淡淡道:“將軍所言,在下不敢茍同,陶恭祖為先帝欽命,忠義厚道……”
結果一句話沒說完,公孫瓚眼中便也忍不住閃過詭異道:“賢弟且慢,雖然作為臣下,不便言先帝曾經之事,莫非賢弟當真不知先帝之事?”
劉備淡淡翻一下眼睛,繼續仁義道:“不知將軍所說先帝何事?”
公孫瓚不禁看一眼劉備眼睛,心中無奈道:‘看來賢弟你的確不知先帝是何等人,曾經荒淫無道,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更甚之竟叫宮女與那畜生,唉!賢弟口中的先帝,殊不知正是一荒淫無道的禽獸畜生。
那荒淫無道禽獸昏君欽命之人,賢弟自己以為,會是什么好人嗎?’
明顯劉備根本就不了解先帝劉宏,還動不動就搬出先帝。
結果深看一眼劉備眼睛,公孫瓚也只能道:“無事,賢弟繼續。”
劉備便淡淡繼續道:“陶恭祖治徐州多年,賢名遠播。曹操以報父仇為名,趁火打劫,圖謀徐州六郡。”
公孫瓚立刻不動聲色:‘只怕圖謀徐州的,是賢弟劉備你吧。’
劉備繼續淡淡:“雖說是亂世爭雄,各憑實力,但我總覺得,最終必定是得人心者,方能得天下。”
孫岳表示同樣想說一句,最后得天下的是曹魏,要按你劉備所說,看來真正得人心的是曹操,你劉備也不過是亂臣賊子。
劉備則接著淡淡道:“在下此次前來,是來和將軍辭行的,我要去徐州,援救陶謙。(投陶謙,謀徐州,再加一姓為七姓家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