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琮卻終究才不過一個十四歲少年,當然會被舅舅蔡瑁與蒯越、蒯良等人說動,而沒有膽魄對抗擁五十萬兵馬的曹操。
關鍵是曹操仁義的大名也已經傳遍天下。
可謂殺百姓人家雞犬者,以殺人之罪論之,那么連百姓都不會受連累,更何況是城中富戶、士族、世家?
所以對于蔡瑁、張允、蒯良等荊州大族,同樣包括劉琮,唯一可保全的就是投降,只不過就是效忠誰的問題。
即可以讓荊州百姓不受戰亂兵戈之禍,又可以保住自己等人的爵位,為什么不能向曹操投降直接獻了荊州?
但對于諸葛亮,目的卻是分裂中華,自不會跟著荊州一起投降曹操。
于是劉琮準備獻荊州,便有人向劉備建議道:“……使君不如以吊喪為名,前赴襄陽,誘劉琮出迎,就便擒下,誅其黨類,則荊州屬使君。”
即將劉琮騙出,然后將劉琮、蔡瑁、蒯越、蒯良一眾全部誅殺,即可輕易先曹操而得荊州。
但不想堪比呂望、張良、管仲、樂毅大賢的諸葛亮,不僅沒有一點自己的建議,反而是附和伊籍建議道:“機伯之言是也。主公可從之。”
出主意的反而是原劉表屬下的伊籍。
自稱大賢大才的諸葛亮卻沒有自己的意見,而沒有先伊籍說出,顯然說明其沒有想到,如果想到的話,自不會讓伊籍先說出。
同時其附和伊籍,同樣說明其根本不會察言觀色,根本不了解劉備。
因為其如果了解劉備根本不會接受的話,自就不會再多余的附和。
不了解劉備,同時也就是不了解荊州,以為讓一個劉表病死,就可以得荊州了?簡直太異想天開,真當關羽、張飛是萬人敵啊?
新野有多少兵馬?不過三千人,卻就是三千兵馬,也都是原荊州的兵馬,想要帶著原荊州新野的三千兵馬,然后蠱惑一下去奪襄陽?腦子呢?
你這位自比管仲、樂毅大賢的諸葛亮腦子呢?竟然也跟著附和。
當然喜怒不形于色,對于劉備自也是早已爐火純青,天下無人可比,自不會表現心中任何想法,更不會對諸葛亮有意見。
你諸葛亮就是如此的大賢?面對曹操大軍壓荊州,劉琮欲獻荊州九郡,你就只是附和伊籍的一句機伯之言是也?你的大賢大才呢?
但劉備可謂一世南征北戰,自不是兩人的見識,而清楚知道就是自己騙了荊州,也不可能是曹操的對手。
因為整個荊州兵馬,卻都是在蔡瑁、張允、蒯越、蒯良幾人的掌控之下,就算殺了幾人,就能接收幾人家族所掌控的荊州兵馬了?
然后一面曹操殺百姓雞犬如殺人之罪的大軍壓境,一面正在攻打荊州的江東孫權,其劉備敢趁機竊取荊州,絕對會兩面受敵,最后死無葬身之地,連逃命的方向都沒有。
可如此關鍵的時刻,自比管仲、樂毅,被稱之為有王佐之才,堪比呂望、張良的大賢大才諸葛亮,卻沒有看出,反而附和伊籍建議。
那孫權正在攻打荊州,你一個什么都沒有的劉備趁機竊取荊州,那孫權會讓你好過?那準備取荊州的曹操會放過你?
結果聞聽諸葛亮的附和,劉備心中也只能一嘆,荊州天命有所歸,溪中蟠龍向天飛?
天命?那張角只怕也是當初你等妖人的天命之人吧?當初不還是死了?這天命真能實現嗎?
于是聞聽,喜怒不形于色的劉備便又不由垂淚道:“劉表乃是吾兄,雖然那蔡瑁曾欲害我性命,但若無吾兄默許,我劉備又安能有今日新野安身之地?
我又如何能忍心殺其子,而奪其之地?異日死于九泉之下,我劉備有何面目再見吾兄乎?
(唉!你們就看不出,我若殺劉琮騙荊州,且說荊州兵馬不服,兩面為敵之下,我劉備也絕對會死無葬身之地嗎?
你諸葛亮不是自詡為大賢大才嗎?為何不發揮你的管仲、樂毅之才,給我劉備出個有活路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