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媳婦還跟我說,說她特意把《大宋》所有罵人的單章又看了一遍.....
說你太有才了,罵出花來了。
“......”
差點沒哭了。
這特么不就是傻-逼嗎?我等于是罵了別人,也罵了二十多歲的自己。
所以呢,以后盡量不罵人了,盡量哈....真惹急了另說。
....
————————
接下來想說點一直起來想說,可沒機會說的問題。
昨天還是前天,有一位小兄弟成功的在書評區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說,要寫熬湯對應這段歷史,那什么太平啊,李裹兒啊,上官小婉,韋后這些人都得寫死。這都是遺禍萬年的人物。
小兄弟相當的嫉惡如仇....是位好同志。
今天翻章節說,又發現一位好同志...叫“松間墨竹”
(湊熱鬧的,想看我噴人的都一邊兒去,沒有嘲諷啊,是真的好同志。)
這兩位兄弟勾起了蒼山對兩個相對比較深奧問題的思考。
一是歷史觀的問題。
說到歷史,無可爭論的權威,當然就是正史,蒼山也經常拿正史說事兒,就到“松間”所說的那要,正史就是一個標桿。這無可厚非。
但是!
說實話,寫《大宋》的時候,蒼山是真下了工夫的。
《宋史》《遼史》《資治通鑒》《周禮》《儀扎》《禮記》《孝經》《左傳》《食貨志》《北宋地圖》。
只要能和仁宗時期沾上邊兒的,對古代社會構成有用的資料,開書之前我就扒了兩三遍。
你們看見的《大宋》里,開封城一條街一個胡同兒,哪家酒店在哪兒都是考據過的。
歷史人物,雖說不是我寫的那樣,可大體方向絕對沒錯兒!
可是到《熬湯》.....
不怕你們罵娘,老子除了食貨志必看,唐代地圖必有。
其它的....什么新舊唐書,資治通鑒這個那個的,一個字都沒翻過!
敷衍嗎?沒當回事兒?
真不是,因為你正史看的越多,越細,你就會發現....這玩意沒用!
特別是武則天這段歷史!!
簡直還不如小說來的真實呢。
小說還有一些杠精逼著你得合理。那特么歷史....
只能送他兩個字——呵呵。
對于正史這個東西。
怎么說呢.....
以前可能還覺得這東西枯燥是枯燥了點,還能讓你了解歷史,對歷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可是看多了之后,在結合其它的資料一對比。你就發現,這玩意連“了解歷史”都有待商榷。
真的是有待商榷,你得帶著審視的眼光去看才行。
說白了,《三國志》《史記》還可以看看,相對客觀。也算得上是文學。
可是自從官方修史開始之后....
你細琢磨吧。
史書這東西,他是干什么的?
讓后人了解歷史的?
扯淡!
它壓根也不是為了讓后人“了解”而修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