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人都是自私的啊!我爸爸要是大中正,那他就算不把我這個親兒子放在上上等,起碼也得在選官之列吧?
于是,世家就這么出現了。
到了隋唐時期,在皇權的引導下,九品中正制也逐漸失去了存在的空間。
可是,繁衍了幾百年啊!
世家已經不需要九品中正制了,特么一州一郡,甚至幾州幾郡,只要是識字的都是一個姓兒,都是他們家親戚。
你選去吧,選誰都是我家的。
甚至都不用選官,七姓十家光是家里出的那些宰相,得的那些爵位,用這些功勞向皇權要一點“恩蔭”的官額,那就夠把朝堂填一半兒了。
所以,武則天才要趕盡殺絕,把七姓十家滅了,那這些問題也就都不存在了。
雖有陣痛,但是從長遠角度來講,還是值得的。
可是現在,穆子究說殺不得,還說什么制度......
老太太當然知道制度有問題,可是怎么改?怎么變?
“制度?談何容易!?難道,你還有改制之法!?”
武則天還真不信了,朝廷里那么多能臣,天天就琢磨著怎么改制都未有建樹,你還能弄出點新鮮的來?
“......”
好吧!
“回稟陛下!”吳老九一彎腰,“微臣......還真有。”
“啊!?”武則天驚了。
你有?你有你不早說!?
“說下去!”
“單就官制而論,其實很簡單,廢止舉薦制,收緊恩蔭,大行科舉。”
“不舉薦,少恩蔭,也就把世家上升的通道堵死了。”
“大行科舉,則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是不是人才,科場走一遭。”
“公平,也省了麻煩!”
“......”
武則天沉默了。
“能行嗎?”老太太有點不確定。
現在的大周,包括大唐時期,還是以舉薦為主,恩蔭為輔。
畢竟這個時候,知識還是掌握在少數人手里。準確地說,是少數家族手中。叔叔舉薦侄子,或者子承父業,不是沒有道理的。
所以,舉薦和恩蔭才更有效率。
至于科舉......
科舉就是個幌子,朝廷那么大的用人量,單靠科舉考上來的那么幾個人是不可能供應的。
這也是武則天寧可殺了世家,讓天下亂一亂,也沒想過去大興科舉的原因。
在她的認知里,民間的寒門子弟畢竟是少數,科舉也興不起來。
不得不說,這就是時代的局限性了。
如果換了宋、明、清的任何一位皇帝,非笑話武則天是傻帽兒不可,太小看天下人“當官的決心了”。
殊不知,終大唐一朝,從科舉入仕的人才,加一塊兒也就幾百人。可是到了大宋,呵呵,幾百人?一科就錄用一千多的也不是沒有。
武則天擔心的這個事兒,根本就不存在。
其實,她現在要干的事兒和黃巢有什么區別呢?都是把世家殺了個干干凈凈。
不同的是,到了北宋時期,趙家是不得以而為之。
那時候,已經沒有世家了,文人家族更是少之又少。朝堂上有一個算一個都是爆發戶,更沒什么可舉薦、恩蔭的。
所以,趙家只能被動地收緊舉薦和恩蔭的用官渠道,轉而大力發展科舉。
而武則天現在,則是有選擇的余地。
事實上,在吳寧的影響下,老太太已經主動地走上了北宋的道路。
你看唄,廢除坊市,大力興商,這是不是宋朝的大方向?
如果她再大興科舉,那和兩宋就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