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戰蚩尤,雖然被認為是神話傳說,可是,拋開那些怪力亂神的部分,單從它的實際意義上來說,其實就是,炎黃兩大部落聯盟戰勝了九黎氏,一統了黃河流域。
進而,奠定了華夏民族的,文明基調。
注意,這一,點非常重要!
它的影響,甚至一直延續到今天。
那么,到底是什么影響呢?就是農耕文明。
黃帝播百谷草木,事生產,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創醫學。
炎帝則是親嘗百草,發明刀耕火種,創造了農具。
他們的共同點就是:在新石器時代,部落普遍以狩獵為主的時期,將農業定為了炎黃子孫生存的基調。
而蚩尤九黎,從神話描寫之中,也可以窺得一二。以金為兵,駕馭兇獸,騎著國寶跟黃帝干架。
這說明,九黎族很可能是以狩獵、馴養畜牧,為主要生存方式的游牧部落。
當然,以當時黃河中下游物種的多樣性來看,可能不用“游”就能獵,也能牧。
那,這意味著什么呢?
意味著,農耕和游牧兩種生存方式,在當時的社會原是并存的,并且發生了激烈的碰撞。
結果則是,炎黃勝出。
那如果反過來呢?蚩尤得勝,吞并了炎黃部落,可能華夏民族的文明走向也會跟著發生變化。
總之,炎黃勝了。
除了我們現在都叫“炎黃子孫”,而不叫“蚩尤子孫”之外,最深遠的意義就是,我們這個民族是種地的!
黃河是母親河,黃河流域也成了華夏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糧產基地。
而之后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華夏的歷史都是圍繞著這條母親河,圍繞著這個產糧基地而發生的。我們圍繞著這一個大糧倉,創造了文明。
甚至到周朝,楚人在長江流域建立諸侯國,使得農事在長江中游發展起來,也被認為是黃河糧產基地的延伸。
而這個局面,一直延續到戰國時期,秦國的崛起。
......
武則天現在心中生疑的是:穆子究在談秦之一統,可是他現在說的糧產和農耕,好像和這沒什么太大的關系吧?
因為,秦國只占算黃河流域的一小部分,遠沒有達到左右全局的地步。
兩個問題不搭邊兒。
“子究到底要說什么?”
“麥!”吳寧吐出一字。
“秦國雖只是偏居黃河一隅,可是陛下忘了嗎?秦國有麥!”
“麥?”武則天不是太懂。
“對!秦國所處關中,隴右之地,正適合麥子的耕種。而由西域傳入中原的麥米,也正好第一個到達秦國。”
“然而,當秦人通過種麥得以大幅提升糧產之時,其余六國還是以粟米為主要作物。”
“試問陛下,粟米對麥子,哪個能勝?”
“!!!”武則天眼前一亮
“不錯!!粟米對麥子,怎么可能得勝?”
粟米的產量和麥子是沒法比的。讓吳寧這么一說,倒是從另一個角度分析了秦之一統。
而吳寧的聲音適時傳來,“秦國雖不占黃河產糧的全部,可是得麥子之利,秦國等于是把黃河上下這個產糧之地升天再造了。”
“秦因麥子一統六國,而麥子也因秦而廣植天下。”
“對對對!!”武老太太顯然來了興致,舉一反三,道:“子究所言極是!正因有麥子遍植天下,中原自秦起,便是繁盛千多年,四海皆服。”
說白了,秦國利用麥子的高產,先讓自己升級,進而統一六國,使得中原跟著晉級。
而自秦之后,華夏文明的地位得到了顯著提升。
“那陛下可曾想過,始皇帝為何要修長城呢?”
“嗯?”
武則天一愣,“不是......不是為了抵御異族嗎?”
“確實是為了抵御異族,但卻也沒有那么簡單!”
“哦?怎講?”
吳寧一笑,“懇請陛下取一山河圖來。”
老太太與吳老九探討的正起興,怎有不可?
“婉兒,速去取來!”
不多時,山河圖于二人面前展開。
吳寧指著秦長城舊貌之處道:“陛下且看,秦長城在這里。”
“陛下找來懂地志天候的天官一問便知,秦長城畫的這條線,正好把這塊糧產之地包裹其中。長城之內,雨水豐足。長城之外,干旱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