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明白道理的,卻知道沒那么簡單,比如吳寧和武崇訓。
在他們看來,不管老太太是想把皇位給吳啟也好,還是吳寧也罷,都不會是武承嗣。
而選擇吳啟、吳寧的原因,更不是什么親情,而是別無選擇。
沒辦法,鶴立雞群,和她那些不成器的子侄相比,吳寧、吳啟都比他們強太多了。
從心理上來說,吳寧、吳啟是外面來的,沒參與過這幾十年朝中的鉤心斗角,再加上老太太喜歡這兩個人。
但是,喜歡是一個很抽象的感覺,老太太可以喜歡這兩個孩子,她也可以喜歡別的孩子。
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那皇位之爭的味道就全變了。
就變成了,誰得老太太喜歡,誰就有希望往上走一步。
事實上,在原本歷史中,武則天最后能選擇把江山還給李家,除了狄仁杰等一眾老臣的努力,“喜歡”也占了很大的因素。
她立李顯為太子,一部分原因就是,這個兒子雖說愚蠢,但卻一輩子沒犯過原則上的錯誤。
就算最后也是政變才上的位,但是對她這個當娘的,還有武家,沒有趕盡殺絕。
而李隆基能在李顯、李旦之后徹底掌握權柄,這和武則天在世時對他的獨寵是分不開的
回到問題的開始。
現在武承嗣在朝中孤立,雖然是太子,也監著國,但是在老太太那兒他已經徹底沒戲了。
而之所以認定了吳啟或者吳寧,那是因為沒選擇。
可是,要是有人趁虛而入呢?
武承嗣的弱勢,必然結果就是某些人會趁這個機會得到老太太的喜歡。哪怕是改觀,也可以動搖武承嗣的太子之位。
至于這個人是誰,武崇訓已經說了,李賢、李旦都有可能。
但是,也僅僅是有可能。
因為這兩個人在老太太心中的形象已經固定了,不太可能翻轉。
真正能反轉的,應該是新人,一些從前并不顯露,但是突然在老太太身邊得勢的人。
只要這些人嶄露頭角,讓老太太知道身邊并不是沒有賢才就夠了。
至少能讓武則天明白,她的選項不一定只有吳啟和吳寧。
而這個人,應該出在李武兩家的小輩身上。
比如武崇訓。
比如李隆基。
其實,武崇訓選擇在這個時候回城,且要一改以往,時機是抓的非常之準的。
吳寧之前逗他說信不過他,也是因為這個,可謂半真半假。
可是后來能坐來下和萌公子繼續深聊,則是吳寧突然想起他上午和吳啟說的話,兄弟鬩墻!
真的不能干兄弟鬩墻的蠢事,內耗太大。
他當武崇訓是兄弟的,至于李隆基
萌公子琢磨了一會兒,“這個人吧,我也琢磨過他。城府很深,心思慎密,是個人物。”
“但是”
但是李隆基也好,他武崇訓也好,借機上位都不過就是一種可能。
有機會,但相對大局來說,機會還是很渺茫的。
“不至于吧?把他放在第一位,有些小題大作了。”
“呵呵。”吳老九干笑一聲。
心說,兄弟,聽我的吧,準沒錯!
李武兩家為了一個皇位爭斗了幾十年,死了無數人,那小小子才是特么的最后贏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