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公子想破頭也想不通,怎么就把他發配到吐蕃去了?
這特么也太現實了吧?剛在老太太和吳老九面前說完他不想當皇帝,這就卸磨殺驢了?這就斬斷因果,徹底邊緣化了?
可不管吳老十怎么想,此事已成定局,絕無轉圜余地。
吳啟唯一能做的就是,準備準備卷鋪蓋卷兒滾蛋吧!
不過,話說回來,不光吳老十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事實上,京中近期的文武任免確實讓人有些看不懂,尤其是上層的調動。
首先,武承嗣稀里糊涂地入主東宮,這就不用說了。
穆子究江湖出身,短短兩三年的光景,一路飛躥,掌管大周財權,甚至還混了個郡王之尊,也說得過去。
沿海和城鄉并造的兩個肥缺都入了武攸寧、武攸暨兄弟手中,也還能接受。
可是,當朝紅人武三思,突然被發配到了涼州邊陲,這是什么鬼?
武氏一族中最有能力、文武全才的武載德,還有長寧郡王的親弟弟穆子期,發配到了吐蕃苦荒之地,又是什么鬼?
更離譜的是,楚王府的大世子李重潤在家里憋了三年,一出來就接替穆子期,成了禮部侍郎,這特么是什么鬼?
看不懂,當真是看不懂啊!
但是,看不懂也沒辦法,皇命已出,不得不從。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如今國家危難,誰有異議也沒用。
最先離京的,是武攸寧、武攸暨兄弟。
這哥倆得了肥差,離京自無怨言。不出三日,便各自啟程赴任了。
然后是武三思。
梁王殿下顯然倍受打擊,走的是戚戚落落。除了兩個兒子,還是武氏一門中與之親近的邊緣人物,再無人相送。
聽說,武三思走的時候,凝望長安繁華良久,方長嘆而去。
也不知嘆的是世態炎涼,還是歸期無定。
武三思走了,緊接著就應該是武載德和穆子期了。
武載德還好,平心接旨,細致準備,大有在吐蕃長駐,大干一番之勢。
可是穆子期就沒那么消停了。
這哥們兒好像是一個子就開竅了,不是讓我滾蛋嗎?那好吧,反正已經是吐蕃了,不可能再壞了吧?
那就作吧!
吳大公子也想明白了,吳老九想出來的損招兒用在他身上,肯定就沒什么好事兒,再加上一個老太太,這一老一少兩個“陰人”,更不是什么好事兒,不定憋著什么壞呢!
反正本公子就是不想當皇帝,反正本公子就想逍遙快活,那索性就把姿態做到底。
咱就讓你看看,當皇帝我肯定不是那塊料,便是當紈绔我認第二,誰敢認第一?
吳老十先是以即將卸任禮部侍郎的身份,直接給監國太子,還有老太太,分別上了一道奏章。
大概意思就是:臣下這可是要走了啊,此去千里萬里,能不能回來可就不一定了,太子和女皇一定要保重身體啊,等著臣回來!
另外,兩位還有什么要交代的嗎?要囑咐的嗎?要托臣“帶”過去的嗎?
畢竟吐蕃那破地方太遠、太偏、太窮,您二位現在要是不交代,萬一臣死在那邊兒,可就想交代都來不及了。
結果,武承嗣一看,哦操,新鮮哈!這特么是是跟本太子要錢、要糧、要女人唄?
你看看那奏章上寫的,就好像他要是不給點啥,這貨到地方就得餓死似的。
武承嗣一琢磨,雖說他是穆子究的弟弟,可是吐蕃算了,還有沒有點同情心了?
給!
對于武太子來說,現在最不值錢的,就是這些身外之物。
于是,武太子大手一揮,自掏腰包,給吳老十置辦了送別之禮。
而老太太那邊更不用說,看著吳啟字里行間的那份凄苦,老太太鐵疙瘩一般的心腸都有點于心不忍了。
好吧,主要還是吳啟這貨的文筆太好了,不愧是狀元出身。
于是,武則天把上官小婉叫到身邊,“你去辦一下,給啟兒選四十宮人使女隨行。”
上官小婉一聽,不由一愣,斟酌再三,“陛下這這不合規矩。”
哪有一個侍郎出京,皇帝送四十個宮里人的?他是親兒子這個事兒可還沒公開呢!
“要不”上官婉兒低聲勸誘,“若陛下舍不得,大可收回成命,別放他出去了。”
武則天皺眉,似有動心。
可是,沉默良久,終還是擺手,“去吧,挑些可心、知冷熱的機靈婢女。”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