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不同,思想不同,這或許就是代溝吧!
反正蕭離是對這些古人的腦回路不太了解。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更何況蘇護是當眾寫下反詩,尤渾在蘇護那里碰了一鼻子灰,馬不停蹄的回到朝歌,將蘇護的反詩原封不動的稟報給紂王,然后添油加醋的說了一堆蘇護的壞話。
“永不朝商,好個蘇護,當寡人揮不動刀嗎?”
對于尤渾的話,紂王并未全信,可蘇護寫下反詩證據確鑿,當下怒不可竭:“點起兵馬,寡人要御駕親征,踏平冀州。”
朝堂中的文臣武將都知道了這事的因果,平心而論,他們還是覺得是紂王做得不地道,可紂王是王,他們不敢公然違背紂王旨意,但有部分忠于大商的臣子,知道蘇護性烈如火,善斷無謀,如今觸忤天子,應是一時之氣,若紂王親征,以紂王的脾氣,冀州必然生靈涂炭,實非大商之福。
比干乃紂王帝辛之叔,生有七竅玲瓏心,接受托孤之重,輔佐商紂王帝辛,歷經兩朝,忠君愛國,為民請命,敢于直言勸諫,當下奏道:“蘇護得罪于陛下,何勞御駕親征,今四大鎮諸侯俱在都城,尚未歸國,陛下可點一二路征伐,以擒蘇護。”
紂王此時尚未昏庸無道,對于比干的話還是能聽進去的,當下言道:“傳旨崇候虎,兵發冀州,速拿蘇護到朝歌問斬。”
比干微微嘆息,蘇護是自找死路,他已經盡量勸說,崇侯虎前去,雖然也會開戰,但至少能保冀州百姓不招屠戮。
崇侯虎得紂王之令,立即揮軍進發,兵鋒直指冀州。
而在冀州侯府之中,蘇護刻下反詩之后,回到府中,心中也生了悔意。
他當時怒氣攻心,腦子一熱就做出了失智的舉動,冷靜下來之后,就感到后怕。
人貴有自知之明,蘇護有幾斤幾兩,他自己還是能掂量的,一旦紂王大軍來到,株連九族都是輕的。
可是木已成舟,現在后悔晚矣!
蘇護憂心忡忡的時候,一位少將進入大廳,見蘇護愁眉不展,當下問道:“父親何事擔憂?”
在兒子蘇全忠面前,蘇護自然不能慫,當下調整一番,說道:“外面的詩你可看見?”
“看見了,父親真乃英雄也。”
蘇全忠年少氣盛,和蘇護一個脾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并沒有想到反詩帶來的后果,只是覺得他老子今天特別牛。
蘇護看著不知大禍臨頭的蘇全忠,心中微嘆,可是卻死要面子,說道:“想必紂王得知此事,必定會派大軍前來攻打冀州,到時免不了生靈涂炭!”
“父親莫憂,我冀州也非人隨意拿捏的軟柿子,自守一國,上可以保宗社,下可保一家,何懼殷商。”
四時可愛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
蘇全忠自幼拜得名師,武藝頗高,迄今為止,未嘗一敗,不免心高氣傲。
見子如此,蘇護沒有出言打擊蘇全忠的信心,只是心中開始盤算如何應對。
打肯定是打不過的。
難道真要將妲己送到朝歌?
轉眼過去數日。
崇侯虎領了人馬,即日出兵,離了朝歌,向著冀州進發。
大軍臨城,早有探子將軍情報告給了蘇護。
蘇護站在墻頭,看著崇侯虎帶領的大軍,知道難以善了,言道:“伯侯大人為何興師動眾來討伐我冀州?”
“蘇護,你少揣著明白裝糊度,我奉君命,捉拿逆賊,你若識趣,就乖乖投降,免得冀州受刀兵之災。”
崇候虎騎著一匹神俊戰馬,高聲呼喝。
蘇護言道:“紂王無道,我奉勸伯侯莫要自誤。”
“哼,你這老賊冥頑不靈,那就別怪我不講情面,眾將,誰愿出戰,擒此逆賊?。”
“末將左尚愿往。”
聽到崇侯虎的話,一位戰將策馬出列。
“蘇護老賊,快快下來受死。”
蘇全忠見對方挑戰,對蘇護抱拳一禮:“父帥,兒臣下去會他一會。”
“此乃首戰,許勝不許敗。”蘇護叮囑一句,蘇全忠帶領一隊人馬出城。
這個時代打仗,流行兵對兵將對將,每逢大戰,雙方將領會率先廝殺一場,振奮軍心。
春風吹,戰鼓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