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上三竿,陳銘騎著煥然一新的三輪車來到了本市的主干道,看著路邊無數行色匆匆的路人,心中感覺十分踏實。
之所以選擇這里,是陳銘昨晚認真分析過的。
這條路是本市的中心地段,周圍全是高樓大廈,商業街、寫字樓數不勝數,應該算是整個城市高消費聚集地,除了每天來這一帶上班的白領以外,來周圍逛街、看電影之類娛樂的年輕人也非常多。
他的判斷沒錯,只粗略的掃了一眼就看到滿大街幾乎人人手里都拿著飲料,見此場景,陳銘立刻兩眼放光,滿懷信心的蹬著小三輪駛入步行街...
兩小時后,陳銘垂頭喪氣的蹲在馬路牙子上抽煙,身后的三輪車里空空蕩蕩,只有可憐的十幾個飲料瓶。
他發現自己錯了,越是在這種繁華的商業街,人們越是不會隨地亂扔垃圾...
至于把垃圾箱里的飲料瓶撿出來然后換一個垃圾箱再扔進去,這種偷奸耍滑的行為他也試過,卻一毛錢都得不到...
看著不遠處正在來回巡邏的環衛工人,陳銘嘆了口氣,明白這條街是沒法待了,就算真的有漏網之魚也會被他們清理干凈,根本輪不到自己...
掐滅煙頭,陳銘蹬上三輪車垂頭喪氣的離開了這個傷心的地方,重新回到了城鄉結合部,他想明白了,只有這里才是屬于他的地盤。
果不其然,城鄉結合部由于垃圾桶比較少,所以地上的垃圾隨處可見,雖然也算不上臟亂差,但比起市中心確實要差了很多。
經過一下午的奮戰,他已經撿了整整兩車垃圾了,通過不斷的試驗,他發現其實不只是飲料瓶,其他的東西也有獎勵可拿,只不過獎勵的數額不同。
比如塑料瓶是五毛錢,小塊的碎紙片只有一分,其他的垃圾也都是五分到兩三毛不等,他將每樣垃圾對應的獎勵一一記錄在小本子上,大致總結出了一套規律——
獎勵的金額和物品所造成的污染的嚴重程度有關,和它本身的價值毫無關系,按道理說啤酒瓶應該是比塑料瓶值錢的,但獎勵卻只有兩毛,這應該就是因為和玻璃比起來塑料的污染更大,回收難度也更大。
陳銘并不懂垃圾處理,只記得好像在網上看到過,說是一個普通的塑料袋埋在地下要過上很多很多年才能分解,而且似乎塑料制品在回收和二次利用的時候也會產生大量的空氣污染,不像玻璃,只要融了重新燒制就行了。
俗話說的好,磨刀不誤砍柴工,花這么多錢搞了輛三輪車果然是有幫助的,一下午他就已經撿滿了兩車垃圾,足足賺了八十多塊!
雖然這距離他心里的目標還差的很遠,但至少證明方向是對的,陳銘將第二車垃圾倒進三條街以外的大垃圾箱里,興致勃勃的的繼續自己垃圾回收的事業。
可沒想到的是,好景不長,很快他就遇到了第一個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