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群主本土下屬達到十萬人,獲得一個搜索群成員機會(每次只能搜索一人,群主只能決定是否拉取進群),是否立即執行?。”
商周這個階段的家族,往高里說,那就是諸侯國的性質,甚至一個諸侯方國和一個氏族部落差不多一個性質,就像歷史上記載的蘇護就不是說冀州侯或者冀州國,而是有蘇氏。
這個級別就是涉及到謀國層次的策略了,聞煥章的設計雖然也有將之囊括在內的意思,但是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這種謀國級別的設計,想要靠著謀略不戰而屈人之兵,絕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歷史上最經典的案例比如三家分晉、田代姜齊之類,此外各種權臣篡位也是差不多的性質。
當然,這邊聞煥章有東伯侯在后面,但是這個事情做出來卻不能這么快暴露是東伯侯府在推進這個事情,必須保證東伯侯府光偉正的形象,權謀之類的只能通過側面其他人出面。
所以在安排一些陌生面孔收服了一些小家族之后,姜文煥麾下就湊滿了十萬人,當然也是東夷那邊陳登也在不斷發展。
如果說操作的話,以姜文煥目前的實力,直接打簡單多了,但是在東魯這邊卻不適合來這一套,那就只能通過權謀了,雖然麻煩一點,但是布局完成的話,最后收獲起來也很不錯。
畢竟東夷那邊是真的地廣人稀,而中原八百諸侯在相對來說就要繁華很多了,按照封神的設定,東伯侯整體東方諸侯聯盟拉出來是有上百萬兵員的。
眾所周知,人口和兵力的比例是有限制的,更何況窮兵黷武這個東西也是最大的問題。
畢竟單純說全職戰兵的話,必然是直接脫產的,那么供給這些戰兵的消耗必然就要落到農民頭上,而古代生產力并不存在自動化、產業化之類的,而且還要看天看收成,往往一個人脫產一家人都得被拖累,可見一戶人家三五個勞力都不一定吃不消一個脫產的。
《孫子兵法》里的一句話,“凡興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處騷動,怠于通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也就是說,十萬軍隊出征需要七十萬個家庭供養,一家五口按算,兵民比例為1:35。
而隋煬帝征伐高句麗的百萬大軍,估摸著真正的兵力在七十萬人,而后勤人員人數則要翻倍,“其饋運者倍之”。當時隋朝當時有890萬戶,4600多萬人。這場兵民比例1:20的千里遠征,直接導致國力耗盡,隋帝國迅速崩潰。
至于說真看百萬級大軍脫產的案例,估計就要說大宋了。
軍隊總數超過百萬,人口根據專家推算在一億左右。而這一億人養那一百萬脫產軍人是相當吃力的。總之,近百萬脫產軍隊導致宋朝的軍費占了財政支出的半數以上和財政收入的七成。如大家所知道的,宋軍真正有戰斗力的很少,不少士兵待遇極差,導致逃亡成風和軍官吃空餉嚴重。
而商周的生產力較之要差多了,談脫產是完全不可能的,撐死了就是臨時拉起來足以作戰的戰兵。
當然,這個臨時拉起來相互之間也是有區別的,按照上面的幾個例子不難看出其中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