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等以元始天尊為主神,他居住在天界最高的仙境“玉清”。
第二等以“萬道之主”的玄皇大道君為主神。大道君全稱“上清高圣太上玉晨玄皇大道君”。
第三等以太極金闕帝君為主神。太極金闕帝君俗姓李,曾下降到人間當上了道教一大派別太平教的教主。
第四等以太上老君為主神。在此圖譜中,老子的身分地位下降到谷底,從原先道教中的萬神之主下跌為“下臨萬民”的“太清道主”了。
第五等以九宮尚書張奉為主神。他是傳說中的道教創始人。
第六等以右禁郎定錄真君中茅君為主神
第七等即最后等以酆都北陰大帝為主神。豐都也就是傳說中的地獄,故該圖譜稱酆都北陰大帝是“天下鬼神之宗”。
從這里也可以看到一個問題,雖然都是主神,畢竟還是排了等級的,結果太上老君直接壓到了第四,逼格一下子被打壓到底。
其實這也是《真靈偉業圖》這套體系在現在并不被太多人所了解的原因,畢竟三清并列的神譜已經深入人心了,很難接受這種完全相悖的東西。
其實這也是正常的,說白了,一切的東西歸根到底都是為了人的需求服務的。
那么其作者的本身目的是什么?
說白了,也不僅僅是他們家這么做,就像封神之中各種人物的原型被道家各派、佛教各派編排來編排去,李靖一家今天是這邊護法,明天是那邊天王一個道理。
在漢代時期,道教創立,基本上就是天師道張家一家說了算,那個時候還是比較統一的,神系之類的事情都是他們家編的才有權威性。
自從漢末黃巾失敗,張魯降曹后,曹操令天師部眾北遷,天師道眾逐散布天下。魏晉時期,由于統治者對道教活動的限制,五斗米道的發展暫時停滯。但是社會上的一些散落各地的天師道教徒仍然十分活躍,漸漸形成了一些新的道派。
各個團體逐漸壯大就再也忍不住了,因此開始獨立。上清派的祖師魏華存,本是天師道的祭酒,造神貶低太上老君,得以自立。有段時間,甚至認為天師道是“三張偽法,當以革除”。認為依上清法修行得道、即可升入“上清”,比天師道的“太清”更高。
《真靈位業圖》是陶弘景個人和早期上清派的部分觀點,比較混亂,也不為后世道家完全沿用,比如所謂原始天王的說法等等,從他將老子的各種神號區分開來拆分于各階,并作為“下臨萬民”的“太清道主”放在整個七階神系的第四階,僅僅與一些傳說中的著名道士、名臣之列放在一起就看出其故意壓低老子以打壓天師道,實現得以自立的目的。
陶弘景的《真靈位業圖》神譜只是上清派一家之言,它奉元始天尊、元始天王、太上大道君、金闕帝君等為最高神,靈寶派以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地位為最尊,而天師道則尊老子為最高神。三派各行其是,在最高神問題上彼此不完全認同,隨著道教的發展和各派的互相交融,大概在南北朝末期,出現了統一的最高尊神“三清”,即元始天尊、靈寶天尊、道德天尊。三清神的出現,標志著道教神仙譜系的最終定型。
哪怕是所謂部分觀點,比較混亂,也不為后世道家完全沿用,但是卻也順利塑造出元始天尊和靈寶天尊這兩個全新的概念,一下子將太上老君這種至高一體神變成了三清這種至高三位神,甚至很多時候道德天尊還是排在比較靠后的位置,可見本質上魏晉時期的造神還是成功了的。
所以說,從各方面來考慮,這位大庭氏的實力都是非同小可的,按照洪荒模式來說,圣人級都是有可能的,減分項也就是受眾比較小和酆都大帝、炎帝之類的本尊存在會影響他的綜合實力。
不過,光是未知兩個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群里的大佬,糾結這個問題再怎么也是以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