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在的,離間計這種事情誰沒玩過,離間成功了對方肯定沒好下場,這是必然的事情,著名的蔡瑁張允說是反間,其實從單方面來說也是離間他們兩個和曹操的關系,至于其他人就更不用多說了。
哪怕是諸葛亮,當初北伐之際,用詐城之計攻奪北魏的天水關,被天水關太守馬遵手下一個職位低微的牙將姜維識破。諸葛亮得知姜維才高智廣卻不得志,決心收服,于是設反間計離間姜維和天馬遵,救出被馬遵扣為人質的姜維母親、妻子,對姜維耐心說服,終使姜維心悅誠服地歸降西蜀。
然而這也是演義說話而已。
《三國志·蜀書·姜維傳》載,姜維事母至孝,但他公私分明,建興六年諸葛亮六出祁山,魏國天水郡太守馬遵懷疑姜維有異心,對姜維不友善,姜維便毅然投靠諸葛亮。
魏國的謀臣知道姜維是“涼州上士”,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想方設法爭取他“回歸”。他們知道姜維是一個孝子,便將他的母親接到洛陽,誘逼她寫一封信給姜維,要他來探望母親,并在信封內附上當歸,其意是要姜維回歸魏國。
姜維接信后,明白其中用意,反復思量,幾經掙扎,認為蜀國是漢室正統,而且諸葛亮對自己十分器重,認定“統一中原之時,便是母子團圓之日”,到那時再辭官歸里侍奉母親,這樣就可以忠孝兩全。
于是他在回給母親的信中,附上一些藥材述說志向,并寫上“良田百頃,不在一畝(母);但有遠志,不在當歸。”知子莫若母,姜母接到兒子的信,非常諒解地說:“兒有遠志,母無他求。”
魏國后來還多次要姜母寫信勸姜維棄蜀投魏,都被姜母堅拒。姜維死后,蜀人對他十分景仰,在他屯軍多年的劍閣建立一座姜維廟,又稱姜公祠,春秋都有祭祀,祠內有聯云:雄關高閣壯英風,捧出熱心,披開大膽;剩水殘山余落日,虛懷遠志,空寄當歸。
那么對于這個史實又該怎么說呢?
用兵用人不外如是,說實在的,有句話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宋江作為山賊對官軍無所不用其極本身就是正常的事情,若是秦明回去被殺了,那這個問題又該如何看待?
說白了,更多的只是為了秦明后來又投了梁山而不值,只能說明水滸這本書寫的真好,代入感非常強烈。
當然,另一個問題就是為了坑秦明而殘害百姓了,這個也沒法多說什么了,畢竟指望土匪秋毫不犯也就是太扯了,只有各種穿越水滸的現代才玩得了這一套。
尤其是從肉干軍糧(少數吃人不是軍糧)、掘墳之類的事情來看,梁山人馬多少還是有點底線的。
但是回過頭來還是那句話,也就是姜文煥所說的,所謂的詐術也好,權謀也罷,歸根到底他可以說是為了自己,但也不能否認是為了大宋,這一點也是毋庸置疑的,他為了擴大隊伍,使用了很多殘忍卑鄙的手段,但是,他對宋朝是忠誠的,對國家和民族是有重大貢獻的,對眾兄弟是講義氣的,招安這條出路是無可厚非的,至于其他出路能夠讓兄弟們過的更好,除非后面那本學李俊出海的出路了。
再多的也就不繼續洗了,只能說,從個人角度來說,終究是違背道德,從橫向、縱向里來看,也就是正常情況而已,談不上太多的好壞,只能說那個時期的軍閥或者說山大王的常態。
所以也不談其人品問題,還是談談他的忠心問題,這一點反而是論證他后期功勞的一個指標。回到姜文煥的問題,如果給了他碾壓全場的力量,他會怎么做?
當然這也不是立馬就能看到結果的,姜文煥催動燭龍之眼神通,也就是看到宋家莊那群人直奔京城而去。
孫悟空上傳了《仙國大帝》
姜文煥正向換個話題繼續水群,孫悟空倒是從趙峰那把《仙國大帝》給弄過來了。
按照故事設定,原本混沌中的唯一世界的神魂命數推動世界斬三尸尋求突破,于是斬出了大善世界、大惡世界和大千世界,而《長生不死》的設定則是在大千世界的故事,只是少數提到了有一個最強的世界想要吞并其他三個世界,最后大千世界的主角超脫抵住了對方。
《仙國大帝》的主角是蘇妲己所在世界的男二號嬴轉世的閻川。故事發生在《長生不死》的數百萬年后。與前作不同的是,再次不再是個人之間,為求長生的爭奪。而是天下群雄真正為了“愿天下蒼生,人人如龍,長生不死”的愿望所奮斗。
因為斬三尸之后就是合三尸,合一之后所謂的命數更上一層樓,自然要將自己身體上的螻蟻全部干掉,所以就有了新的奮斗……
當然,這種續集少不了在設定上做出一定程度的拔高,原本的祖仙境界上限十五重直接提高到了二十重,雖然不是很多,卻也是天差地別,影響了整個體系的上限也是必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