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段后半句雖然是宋代記載,但是通過趙公明的敘述已經能夠確定這一點了,不過伏羲這種上古圣王早就不知道飛升到哪去了,更何況那幾位圣王世襲散播開來都是幾十個氏族那種,哪能照料到過來?更何況,這些方國不過是上古圣王子嗣被分封出去開辟的,上古圣王真正的核心傳承還是中原華夏,這方面倒是不需要太擔心。
關于“巴”名稱的來歷說法不一:二說是因川東兩條河流的形狀而得名;二說是川東盛產的一種植物“巴茅”而得名;三說巴民族把蛇作為圖騰崇拜,蛇的象形字就是巴,所以有學者指出“巴蛇食象”就是指巴族與崇拜大象的彭族之間的通婚,“食”是指婚配或者**。莫能助四說是因為古代巴人鑿石穴居住,川東人稱石為巴,因此得名。
上古那些無所謂,但是三朝時期開始的底蘊卻不一定不能傳來下,從三朝之首的夏朝開始巴人就已經形成了巴方這樣的形勢建立國度了。殷商中葉,商王武丁的妻子婦好率大軍征討巴國。巴國戰敗,成為諸侯國更是向商朝年年納貢,歲歲服役。后來巴人不甘商朝的壓迫,直接參與周武王伐紂。
西周初期分封了71個諸侯國,巴氏被封為子國,首領為姬姓宗族,子爵,因而叫巴子國,通常簡稱巴國。
這就是上古時期分封的慣例了,反正安排宗室,功臣之類的去開疆擴土或者管理那些地方,自己有本事就開發管理,沒本事那也沒辦法,可以說上古的宗室王爵是真的需要不斷打拼的,至于漢晉之后華夏版圖基本上差不多了,王侯之類不過是治理地方而已,根本不需要開拓什么。
就像太公之于東夷,這也是有些時候追溯歷史很難分得清究竟什么算事華夏,什么算是外族,因為有的時候真的就是安排一個王給你,其國民多是地方人士,究竟能教化到什么程度完全是看能力。
真講太史公記載還說匈奴也是夏苗裔呢,不外乎夏朝分封了某個宗室過去,或者夏朝被打敗之后殘黨跑過去發展起來的,類似商朝后裔還有箕子韓國這種玩意呢,終究不可能每一個人都能教化好一個種族。
黃帝二十五子,得其姓者十幾來著,或許也可以說教化成功順利歸附的和反過來被國民同花的比例吧。
不管怎么說,正因為巴國首領是姬姓宗室,自然巴國與西周王室一直保持著友好的關系。春秋時代,巴國與蜀、楚、鄧、庸等為鄰。
后面巴蜀荊楚爭斗不休,最后還是司馬錯“先滅蜀,繼滅楚,而得天下”的策論順利實施,幾家人一起撲街了。
不過話說回來了,相較于巴國,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算起來還是蜀國的名號更大一點,歷代統治四川的帝王都將最高治所設在成都,故成都為古蜀都,三國時劉備在四川稱帝,史稱“蜀漢”,五代時王建和孟知祥也先后在四川稱帝,史稱“前蜀”和“后蜀”。再加上李白的《蜀道難》更是聞名遐邇,也導致了四川雖然經常用巴蜀來代稱,但是很多時候也被稱為蜀地而不是巴。
這些古國的發展流程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其實也沒啥好說的,只是相對于巴國,蜀國的歷代國主不說都比較出名,卻也是都有名字流傳下來的,李白詩中就有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說的正是兩位傳說中最早的蜀王。
除此之外,里面所謂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正是描寫的一段著名的成語故事乃至是可以說神話故事——五丁開山。
從目前的形勢來看,古蜀國五大力士自然不可能是歷史上翻譯的五隊開山人馬,保守估計也得是人仙級吧,至于大蛇是不是巴蛇,那就不好說了。
反正歸根究底就是一句話,這一波張修拉來了強力的援軍,真要打起來,恐怕自己這樣的陣容上去都有送菜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