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青春的氣息還在蔓延。
正在以單身許多年的手速飛快打字的蔣舟忽然停了下來。
屏幕右下角彈出一張《人不彪悍枉少年》的海報照片。
他這時才想起來這部劇已經播了兩天了。
從最近不斷接到的電話來看這部劇掀起了一陣不小的反響。
成績自然不會差。
其實有了處女作“一勺”的火爆,“彪悍”完全可以和視頻網站簽分成合同。
雖然不像出售版權的方式能夠在短時間內拿到很多錢,但這是個細水長流的法子。
可是蔣舟并沒有這么做。
他拍攝兩部網劇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名字進入更多人的視野,不僅僅是觀眾,更多的是為了進入娛樂圈那些投資人的眼中。
當然,拍網劇根本無法和拍電影相提并論。
電影是相較連續劇更為高難的鏡頭藝術。
畢竟電影對鏡頭效果的要求更高。
不像電視劇拍攝,大都是以秒為計數單位的短鏡頭,出現問題ng了大不了重拍一遍,也無傷大雅。
而一部90分鐘的電影中有許多長鏡頭,有的長鏡頭甚至長達十分鐘以上,對導演、演員以及現場拍攝人員的要求極高,ng一次不是哈哈笑笑活躍一下氣氛就能解決了的,那意味著對整個劇組包括人力物力各方面都造成了不算小的損失。
有人說。
電影是導演的藝術,電視劇是編劇的藝術,
而話劇,則是演員的藝術。
不可否認的是這么說確實有他的道理。
電影是導演運用自己的編導能力用鏡頭把故事完整的講出來,較長篇幅還能把故事娓娓道來的電視劇體現了編劇編故事的能力。
而現場演出的話劇則是最能考驗演員功底的藝術形式。
并不像電影電視劇。
在幕后演完,通過后期剪輯成片呈現在各類載體上供觀眾欣賞。
話劇是類似相聲小品現場演繹的形式。
演員在臺上演,觀眾在臺下看。
更加考驗演員的心理素質和記憶力以及反應能力。
但蔣舟并不完全這樣認為。
他覺得既然是藝術,就沒有是誰誰誰之分。
藝術就是藝術本身。
無論是電影電視劇亦或是話劇都是許多人辛勤奉獻后得出的成果。
一個人的藝術,不叫影視或者話劇,那叫。
……
蔣舟點開鏈接,北極熊視頻自動彈了出來,跳轉到“彪悍”的播放頁。
他沒有關掉密密麻麻的彈幕,而是饒有興趣地看了起來這些彈幕。
“恭喜你!收獲了一份青春!”
“楊夕好兇啊!我喜歡!”
“xxx,其實,我從初中開始就喜歡上你了!!!”
“這些都是你們的,黃澄澄我抱走了!”
……
蔣舟看著劇中正發飆的楊夕,笑了笑。
其實原劇中的楊夕是大大咧咧,有些二迷糊的性格。
但蔣舟為了讓這個人物更加貼合李心瀾,專門改了劇本中許多的細節,包括楊夕的性格設定和臺詞。
現在劇中的楊夕更像是一個完全體的女漢子。
李心瀾演的很自然,簡直就是本色出演。
“叮咚。”
蔣舟放在電腦桌旁的手機屏幕亮了起來。
他拿起手機,解鎖。
李心瀾在“后宮”群里發了一條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