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日子就這樣平淡的又過了半個月,終于“盜墓筆記”第一季“七星魯王宮”迎來了結局。
而在這段時間里,許多電臺原來的老用戶也陸續在朋友、同事的推薦下回來了,廣播信號用戶不僅恢復到了巔峰水平,甚至還有突破,增漲到了十二萬,這個數字雖然在許多互聯網行業看來不算什么,但是在京城廣播電臺已經是收聽率前三名的節目了。
更讓錢主任欣喜若狂的是,網絡用戶的增漲速度,已經從最初的二十萬暴增到了如今的五十萬,這樣龐大的用戶群體帶來的不僅僅是水漲船高的贊助合約,更讓電臺有了選擇贊助商的底氣。
之前電臺夜間總會有各種隱晦疾病的廣告,或者是補腎保健品的廣告,而且經常是連續播出,弄得聽眾們怨聲載道,現在好了,做廣告可以,連續播出不行了,電臺的商業廣告部門總算是硬氣了一回。
相比于京城廣播電臺,“蜻蜓FM”這樣的互聯網企業對于用戶的流動更加敏感,他們也很快調查出了導致聽眾流失的源頭——“盜墓筆記”。
互聯網其實最初的套路都一樣,找準自己的定位,然后砸錢做到行業前端吸引用戶,之后再吸引資本投錢,然后再燒錢吸引更多用戶,可以說用戶就是互聯網企業的一切。
所以“蜻蜓FM”對“盜墓筆記”做了非常詳盡的調查,結果發現這是一部有著大火潛質的作品,之所以現在還只是在小范圍的討論,主要是平臺受限,很明顯,這是“蜻蜓FM”迫切需要的作品。
可是怎么聯系“盜墓筆記”這部有聲劇的作者,就成了一個問題,按理說這部作品應該是京城廣播電臺制作的,版權應該屬于電臺。
可是查詢知識產權所有人,居然是個人擁有,而這個人的名字叫做“韓飛”。
再結合演播員“韓飛”,應該就是一個人了。
運營部總監余浩開始在網上搜索“演播員韓飛”,可是出來的都是關于“盜墓筆記”的相關信息,他似乎并沒有其他的作品,而且在演播員這個行業,也算不上出名。
無奈,余浩只能把演播員三個字去掉,重新搜索,然而這次出來的信息就豐富許多了,曾經參與制作紀錄片并且該片獲得了最佳導演、最佳紀錄片兩項大獎,拿到過第21屆中歌榜最佳詞曲作者兩項大獎,創作的劇本“驢得水”引起了整個話劇界的轟動。
再一看基礎信息:男,20歲(剛滿不久),就讀于京城影視學院大二表演系。
要不是千度百科是經過認證的,余浩甚至要懷疑上面信息的真實性。
當然,余浩并不認為這個人就是他要找的“韓飛”,這樣一個身上帶著各種光環的人,他的作品會這么默默無聞嗎?
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余浩在微博上關注了韓飛,然后就發現了這個韓飛居然也推薦過“盜墓筆記”這部有聲,于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給他發了一則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