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觀眾對于華夏電影,其實并不陌生,上世紀**十年代,華夏電影不少文藝片在各大電影節爭奇斗艷,也斬獲了無數獎項。
以至于歐洲觀眾對于華夏電影的第一印象,就是文藝片,然而“英雄”的出現卻讓諸多歐洲觀眾重新認識了華夏電影。
首先“英雄”的意境對于鏡頭的運用很貼近于文藝片,這讓歐洲觀眾感到熟悉,但是“英雄”當中對于畫面、場景的運用卻又是好萊塢級別的,原本這兩樣東西不應該出現在一部電影里,那會讓電影顯得很突兀。
但是“英雄”卻做到了完美融合,不論是雨亭棋館無名與長空的對決,還是胡楊林飛雪與如月的戰斗,亦或者是無名與殘劍在湖心亭一戰,那些揮灑寫意的鏡頭對觀眾的沖擊是以往任何好萊塢電影都無法達到的。
值得一提的是,歐洲觀眾相對于北美觀眾來講,更能看懂“英雄”的情節,特別是法國觀眾,他們對于文藝電影的喜愛,甚至到了一種狂熱的地步,就好像他們對于法語的熱愛。
許多法國觀眾甚至看了一遍覺得沒有看懂,轉過身就又買了一張電影票,然而,“英雄”注定了是一部只有華夏觀眾能夠看得懂的電影,法國觀眾即便對文藝片的理解再深刻,也沒辦法理解,什么叫“俠”什么叫“家國天下”什么叫“英雄”
但是越是搞不懂,法國觀眾就越是好奇,甚至有的觀眾開始問身邊的一些華人,他們對于“英雄”的理解。
原本許多華人觀眾并沒有去看這部電影,被法國朋友一說,帶著好奇心走進影院,許多年紀大一些的華人觀眾在走出影院的時候,眼眶還有些泛紅。
越是身處異鄉,越是能感受到“英雄”當中對于“家國天下”的理解,趙國書館當中,秦軍以強弩硬弓攻城,館長面對慌亂的學生們道:你們記住秦國的箭再強,可以破我們的城,滅我們的國,卻亡不了我們趙國的字.......
這個觀點跟法國家阿爾豐斯·都德的“最后一課”似乎不謀而合,依稀記得華夏的小學課本當中也有這篇文章。
許多華人就用“最后一課”的精神開始跟身邊的法國朋友講解“英雄”當中的故事,這樣一來就容易理解多了。
有些遺憾的是,歐洲各國的電影票房無法實時匯總,所以韓飛也不太清除這些國家的首日票房究竟有多少,只能等到電影下畫了才會有統計數據。
事實上,韓飛并不知道,此時“英雄”在歐洲各國已經刮起了一股不小的風暴,而他的名字也開始出現在一些歐洲觀眾的認知里。
到了十月下旬,“英雄”在歐洲各國陸續下畫,除去一些買斷的小國,真正給韓飛貢獻票房的大頭是“英法德”這幾個老牌強國。
英國最終票房是4600萬英鎊,看起來雖然不多,不過要知道,英國票房最高的一部電影,也僅僅只有6900萬英鎊,而且,這可是英鎊,比美刀更值錢。
法國的總票房是6500萬歐元,這個票房可是實打實的法國觀眾貢獻出來的,他們對于文藝片的偏好可見一斑。
德國1980萬歐元,看起來有些拉跨,不過沒辦法,這在德國的票房排行榜上已經能夠排到前十了,眾所周知,德國的人口一直是個老大難的問題。
在票房統計數據出來之后,這些歐洲國家的媒體也開始重視起來,各種報道也開始走進人們的生活,起初這些歐洲國家對于華夏電影其實并沒有放在眼里,然而“英雄”獲得的票房數據是如此耀眼,這就引起了這些國家的警覺。
按照媒體的統計,歐洲各國的本土市場,被好萊塢電影占據了半壁江山,幾乎沒有幸免,原先大家還沒感覺,畢竟歐洲國家通用語言是英語,好萊塢電影當中也時常會出現一些本國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