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都是必須經歷的過程,好萊塢當年跟我們的情況是一樣的,一直到新世紀好萊塢的全球化策略才開始收獲,人家用了幾十年時間去耕耘,憑什么,我們什么代價都不付就能夠做到?”
領導嘆了口氣:“我只是想,少讓他們走一些彎路。”
韓飛搖頭:“既然我們想要模仿好萊塢的模式,他們走的彎路,我們一樣也少不了,走進了死胡同,重新走出來就是了,捷徑往往意味著將來要付出的代價會更加慘痛,甚至到我們無法承受。”
其實這也是華夏人經常容易犯的錯誤,包括父母都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為他規劃道路,美其名曰:少走點彎路,然而事實證明,到了社會上,該吃的苦一樣沒少吃,反而是一些年輕時候就一直靠自己摸爬滾打的,經歷過很多挫折之后,往往能夠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
領導默然,半晌才對韓飛道:“那為什么你小子就走的一帆風順的?”
呃......這就沒意思了,不知道什么叫幸存者偏差嗎?韓飛無奈的翻了個白眼。
臨走前,領導還是表示:“你小子也被光看熱鬧,有時候能幫一把就幫一把,你那個【天工】掌握的技術也別摳得那么死......”
“咳咳,領導,您的車來了。”
“小滑頭。”
總算是把領導忽悠走了,別鬧“天工”的技術可是他花了這么多年時間,花了那么多錢一部部電影燒錢燒出來的,憑什么就給別人免費共享?
好萊塢那么多高精技術什么時候共享給過別人?拍“猩球崛起”的時候,那幫老外還藏著掖著的。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韓飛也沒打算從政,頂多給同行們一個優惠價,共享技術?別鬧,大家都很忙的。
也正像領導所說,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華夏電影可謂是風起云涌,在“英雄”全球票房突破22億美刀之后,國內這些影視公司就更眼紅了。
那些大導演,誰沒有站在全世界最大的電影市場,證明自己的沖動?
于是這段時間,就成了媒體最忙碌的時候,繼韓飛的“英雄”之后,劇媒體統計,今年光立項的A級制作就有十二部之多,可以預見將來一兩年的電影市場,競爭將會異常慘烈。
同時,這似乎也成了行業的風向標,一些只鐘情于低成本電影的影視公司將會受到巨大沖擊。
有媒體甚至稱之為“行業洗牌”,當然,并不是說低成本電影就沒有逆襲的機會,要想靠低成本逆襲,就必須將內容做到極致,拼湊一些笑話段子找幾個明星就能夠獲得高票房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當然,對于華夏觀眾來說,這絕對是個好事情,雖然這些A級制作并不能保證全都是好片子,卻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杜絕粗制濫造,畢竟好幾億的投資可不是開玩笑的,誰要是玩砸了以后再想獲得投資,可就難了。
壓力給到了導演,導演自然也會把壓力下放,當劇組不再是渾渾噩噩混日子的時候,出來的片子,大多數都能在水準線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