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書大人,我在渤州時謹記您的教誨,您說過,渤州自古多海風,所以要多修建御風法陣,這件事卑職一直沒有忘記,這些年都是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甚至是要求所管轄之內的宗門修士幫助修建,到現在已經是修建了超過三百個小型陣法,五十個中型陣法,七個大型法陣,除此之外,沿海更是修建堤壩,飼養定海妖獸,經過這些年的努力,海風之患已經是得到了極大的治理。”這個官員恭敬說道,末了還不忘道:“這些,都是中書大人的教誨,卑職這些年,那是一刻不敢忘記,時時刻刻都在警醒自己。”
“羅文舉,你做的不錯。”蕭禹不吝夸獎之言,畢竟這個羅文舉算是他一手提拔起來的,數十年前,蕭禹還在渤州擔任刺史時,這個羅文舉便是在渤州考取的榜生,當時蕭禹作為刺史,還曾經去考場視察,結果一時興起,便在考生考完之后現場出了一個題目,當時這羅文舉便是答的最快最好的,當時蕭禹便夸獎了一句。
誰能想到,就是這么簡單一句夸獎,居然是改變了羅文舉的命運。
本來,這個羅文舉出身很是普通,而且也不是榜生第一,像是他這種情況,就算是考取榜生,還不知道要熬多少年才能入仕,就算是入了仕,怕最后的成就也會極其有限。
可就是因為蕭禹無意當中夸了這么一句,羅文舉居然是考取榜生之后直接入仕,而且是經常去拜見蕭禹,在外,也是以蕭禹的門生自居,所以這一路算得上是平步青云,升官很快,而且這羅文舉也是很會做事,可以說八面玲瓏,不過短短二十年,就從一個普普通通的榜生,爬到了一州長史的官位。
長史可是從五品的官員,對于羅文舉來說,可以說是想象不到的高位。
不過羅文舉的能力也就如此了,這州長史一做,便是二十五年。
按照圣朝的規矩,主政第一的官員,做滿十年,就應該要更替了,當然,也有例外,可以適當延長到十五年,最多也就是二十年。
但羅文舉,已經做了二十五年。
他這長史,也一直是從五品,想要爬到刺史的位置,根本做不到。
所以羅文舉很著急啊,如果他再不想辦法,他很可能會調去一個閑職,要么就是去一些更加偏遠的州地。
這不是他所想要的。
他還想試試,看能不能更進一步。
在聽說京州之地,提刑司事中郎這個官位馬上就會空缺出來之后,羅文舉激動了,他感覺這是他的一個天大的機會。
如果能調入京州,坐上這提刑司事中郎的官位,那么對于他來說,絕對是巨大的提升,原因很簡單。
這提刑司事中郎,一般是正五品,他如果能謀取這個官位,官級會從現在的從五品提升到正五品。
這是一個提升。
還有一點,這正五品可是京州的官啊。
京州的正五品那是有資格參加朝會的,朝會之官,那地位和權勢可是比一州刺史都高,所以羅文舉很是激動,更是下定決心,無論如何也要謀取到這個官位。
他在渤州做了這么多年的長史,怎么說也是有一些人脈和關系的,這些人脈和關系,他肯定是要用。
除此之外,羅文舉知道他最大的依仗和靠山,還是當今的中書令大人,蕭禹。
蕭禹已經是提升了官品,如今是正二品中書令,首輔閣官員,可以說是首輔閣五大仙尊之下數一數二的人物。
這樣的靠山,很大,如果能有蕭禹幫他,為他說幾句話,那么他謀取提刑司事中郎的把握就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