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無大小,只要有利可圖,他都愿意接。
在陳傳文的想象中,即然要建廠,起碼有上千平方米的建筑要修,只要能把李宜祿穩住,把兩人的關系拉進,這工程就是自己囊中之物。
無利不起早,所有的人都是這樣。
李宜祿道:“謝謝陳哥,我的計劃是修成彩鋼棚,前期簡易一點。”
陳傳文道:“這太沒問題了,你放心,別說是簡易的,就是復雜的,我也沒問題。”
青杠村老磚廠始建于大集體時代,是村里的產業,荒廢之后就一直閑置著,楊宇接受后進行了一番清理,把原來的磚房改成了辦公樓,在堆磚的場地修了鋼架棚用來堆放木材加工的設備,而曬磚場露天堆放著原料和成品。
楊宇道:“說實話,現在這地勢確實比較大,我也沒用完,但后期要擴建的話,地勢還是小了一些,我也準備向老百姓征一點地。”
楊宇的計劃是做一個門業公司,原木加工收益太少,必須繼續深耕產業鏈。
但現在時機不成熟,所以他沒有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
創意不是每個人都能發現,而發現的人也不一定能實現,但自己的東西就要自己去做,否則讓外人知道,搶先一步,自己的計劃就會功虧一簣。
所以他不會像李宜祿那樣,直接簡單的就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萬一真有人有了同樣的主意,資金更為雄厚,那就算同時開始做,鹿死誰手,就是一件不可預測的事。
對于李宜祿要自己的地的想法,如果不是李宜祿說讓自己入股,合伙一起做,楊宇是斷然不會答應的,但自己即然參股,那么也算得上是自己的產業。
即然幫自己的木材加工廠消耗“三廢物”帶來收益,加工出來的無煙炭又有新收益,他方才勉為其難的答應。
李宜祿道:“我這要的地勢也不大,一千個平方就綽綽有余。”
楊宇道:“我不是不愿意給你地,我的想法是這個地方真的太小了,你以后總要擴大規模,不如趁現在有政策,向村里要一塊大一點的地,拿到了之后,可以先不用,等以后要用的時候,再進行修建,至少先把地拿在手里。”
陳傳文道:“楊總這話在理,現在咱們這地便宜,以后就說不清楚了。以前市區有塊地,當時人家賣五萬一畝,沒人要,現在你們知道多少錢一畝嗎?”
楊宇道:“五十萬?”
陳傳文道:“一百萬,漲到一百萬一畝了,咱們這地方偏僻,但過幾年翻個三五倍還是有可能的,所以這一點我建議你聽楊總的。”
李宜祿道:“地我倒不擔心,因為我是準備做集體企業,不是個體經營,所以以后要地直接用合作社的名義拿地,并不困難。相反如果我現在拿了很多地,把錢花了,企業卻沒做起來,那就可能陷入萬劫不覆之地。”
李宜祿的思想格局雖然不大,但卻另辟奇徑,思維獨特。
如果是征收土地,村民肯定要坐地起價,但如果以土地入股,換得年終分紅,相信愿意的人還是很多。
但真這么做了,李宜祿卻要損失很多利潤。
楊宇和李宜祿是初次接觸,聽他說起倒也有理有據,雖不了解他的為人,但仔細一想,能得到何書記的重視,必然有些斤兩,馬上有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