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小時后,雙方各自完成了作品。
名字相同。
第二部都叫《常回家看看》
第三部叫《父親》
夏國國家電視臺都發出呼吁,我們要公正、公平的投票,這次的公益是跨越民族,跨越國界的。
因為夏國的人口是RB的四倍。
雙方同步,七點三十三分,無論原本是什么節目,都暫時延后。
江南臺的臺長左浮生咬著煙,目瞪口呆的看著大數據,然后罵了一句:“丁一這小子不地道,要是只給我江南臺多好,誰見過百分之四十七的收視率,春晚才百分之四十。這混帳。”
旁邊一個工作人員給左浮生把茶送上:“臺長,放在咱們臺,就沒這熱度了。”
左浮生白了這工作人員一眼,然后轉頭繼續看屏幕。
先放的是RB的《常回家看看》
東京一個青年,深夜從辦公室出來,手上拿著一封進職信,就是升官了,信封內還有錢,是獎金。他給父母買了很貴的食物,他的家只需要坐一個小時的電車,可他選擇了郵寄。
而后,他的父親裝病,他請假急急的跑回去,卻發現是假的。
再然后,他父親第二次裝病,他回去,又是假的。而這一次,因為他請假耽誤了工作,又被降職了。所以當他父親真正病了的時候,他沒有回去,他認為又是在騙自己。
最終再次接到父親的電話,卻是醫院打來的。
最后一幕是,老父親在病床上拿著一副照片,自己帶著孩子在海邊捕魚的照片,然后照片落在地上,就在鏡框即將接觸地面的瞬間,一只手伸了出來,定格,停止。
廣告時間,五分鐘后。
夏國拍的常回家看看。
夏國用的是丁一表述的,但大幅度修改過的。采用了一種神奇的手法,劇中劇。
周末了,老人出去買菜,滿懷喜悅的等著兒孫們回來。
第二天周六。
有送貨的人送來新的冰箱,有送來新的電視,老人不斷的接到孩子們的電話,兒女們給錢,但卻都忙的沒空回來,就是孫子都有應酬。
鏡頭一轉,地鐵內放著公益廣告,常回家看看,廣告上是一個老人看著滿桌子飯菜,獨自一人雙手緊握,一動不動,似乎在專注的看著什么,電視卻是雪花點,沒有臺。
一個正準備上車的男人停下了腳步,看了這廣告,然后一邊打電話一邊離開。
然后是一個女人也看到這公益廣告。
最后一幕,當老人在家里似乎在重現廣告中那凄涼的一幕是,門被推開了。
男人提著一條魚。
老人呆住。
然后兒女們陸續回來,家中其樂融融。
電視上的雪花點消失了,播放的是悲情的那一個常回家看看的公益廣告。
丁一看完之后,大呼:“牛逼呀。這是作弊,一個廣告展示了兩種內容。”
葉語辰不服:“這叫夏國套盒式敘述技巧,劇中最后一幕堪稱是經典,現實中的合家團園和電視中的孤獨是非常鮮明的對比。再說北野導演,他用了狼來了方式講述,最后一幕是否接住了鏡框,代表著兒子是否挽救了父親,這是告訴每個人,珍惜,別等到后悔的那一刻。”
丁一再問:“誰更好。”
“難說。”
“為什么?”
“咱們拍的這個,怕是許多不學好,只知道追臉蛋那些人看不懂。只有真正有經歷,有感悟的人才能看懂。”
丁一不服:“你以為,那伸手拍鏡框,廢物蛋子們就能看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