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通橋最初建造于明朝,最初是用幾根粗劣的鐵鏈貫穿的索橋,幾百年的風吹日曬都已破舊不堪。
民國時期,新加坡華僑梁金山捐資改建舊橋。吊橋全部使用德國巨型鋼纜,最大載重七噸。
這座當時先進的大橋橫跨怒江天險的兩岸,疏通東西兩側,是滇緬公路上最重要的一環。
民國政府的國際援助,要通過滇緬公路,通過惠通橋,運輸到國內。
而日軍要從緬甸方向,侵犯滇西重鎮保山,威脅重慶政府,離不開的也是惠通橋。
肯定有人會問,難道怒江那么長,只有一座惠通橋嗎?
當然不是,怒江從河源至入海口全長三千多公里,中國部分兩千多公里,云南段長六百多公里。
怒江兩岸的橋足足有20余座,處在日軍進攻路線的有5座,但都是臨時性的便橋,行人通過尚可,大軍過境可就沒那么簡單了。
日軍要想大舉進犯,惠通橋是絕對不能錯過的。
云南背靠大西南,面向東南亞,地勢居高臨下、高屋建瓴,在東北拱衛川、康、黔、桂,在西南控制緬、泰、老、越。
滇西又是云南西陲的重要屏障。
若滇西不保,昆明危急,中國將失去通往印度洋與盟國聯系的國際通道,整個大西南也將受到嚴重威脅。
因此,滇西從大后方變為最前線,不但震動了昆明,而且震動了重慶乃至全國。
5月5日早晨,日軍第56師團板口支隊由龍陵向惠通橋疾進。
上午9時左右,敵軍在飛機掩護下占領怒江西岸松山山麓,并開炮轟擊集中東岸公路上的汽車。
由于一路潰敗,到處都是潰兵和難民,惠通橋橋面上和東西兩岸的公路上擠滿了各式各樣的公私車輛。
此時,遠征軍參謀團已經退到保山,一面向重慶統帥部告急,一面派參謀處長蕭毅肅,率十數名參謀人員趕往惠通橋布置抵抗。
蕭毅肅帶領了10余名參謀人員來到惠通橋,在橋頭截住撤退下來的第66軍新28及新29師官兵,一天內集中了約數百人。
蕭毅肅以參謀團名義,將這支名副其實的雜牌部隊臨時按連、排編制,以其中團、營長充當連、排長。連、排長充當班長,就地集合講話。
他慷慨激昂地說:“日寇倡厥,乘虛跟蹤追來,倘若讓日寇渡過惠通橋,進占保山,整個云南便難守住。
日寇占據云南,那時亡國指日可待!我們炎黃子孫不能做亡國奴,我們軍人不能束手待斃!”
“對,不能束手待籠!”
剛從前線退下來的將士們也熱血高昂:“惠通橋有我無敵,有敵無我!
弟兄們,我們共同防守怒江天險,只要我們這些人還有一口氣,決不讓日寇渡過怒江,我們必須橫下一條心,寧可死在這里,絕不后退一步!”
蕭毅肅橫下一條心,接著動員:“弟兄們,倘若日寇渡江殺來,有哪一個弟兄發現我和我的參謀人員后退、逃跑,都有權以四萬萬五千同胞的名義,向我和任何后退的人開槍!”
“我宣誓:寧可戰死,絕不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