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首先要明白這次大戰因何而起。
1943年,在亞洲的東邊,日本始終沉溺在陰云籠罩中。
珍珠港的偷襲,日本人自以為得意,實際上在珍珠港被日本轟炸機群損害的艦艇,僅是美利堅太平洋艦隊120艘中的15艘。
港內還有40艘安然無恙,還有65艘停泊在珍珠港以外的軍港。戰事發生之后,受損害的那部分艦只也很快的修復,開始參戰。
珍珠港偷襲并沒有取得日軍想象中的成功,反而提前的激怒了美利堅,讓這個當時全世界最大的工業國家,開動馬力,提前下場搶奪勝利成果。
緊接著就是中途島海戰,美利堅大獲全勝,日方被擊沉主力航空母艦四艘,重創戰艦一艘,海軍被消滅3200余人。
日本軍方甚至未敢公布戰況,企圖用下一步的戰機將其掩蓋,沖淡。
可沒想到,一個個壞消息接踵而來——
8月份,美軍在羅門群島開始反攻,而日本海陸軍節節敗退。
阿圖島登陸戰,其實只是一場很小的戰斗,對于二戰的進程也沒有決定性的影響。
但這場戰斗有兩個意義,因為阿圖島是美利堅的領土,而這次戰斗就成了美軍趕走侵略者,收復國土的雪恥之戰。
另一個意義,則是因為2000多日軍戰死阿圖島,戰爭失敗的日軍沒有選擇投降,而是進行了數次集體自殺。
日本的各大報紙,都報道了“阿圖島皇軍全部玉碎的消息”,就是這是日本第1次,在戰報上使用玉碎這個詞。
隨著戰爭的發展,“全員玉碎”的使用,就越來越頻繁了。
8月份,羅斯福,丘吉爾在魁北克舉行了會議,決定在1944年的2月份發動對緬北的進攻。蒙巴頓為統帥,設立東南亞戰區。
這個消息,對于經歷了長期巨大壓力的委員長來說,是個好消息,終于讓他能松一口氣了。
日本人聽到這個消息,會是怎樣的緊張與失望呢?
東條英機毫不遲疑的像對中國派遣軍總司令畑(tián)俊六大將下達指令,讓他務必在滇緬公路上拖住中**隊,剪斷中**隊的物資補給。
一方面又急調了兩個師團入緬甸,以增強緬甸方面軍的實力。
另一方面催促中國派遣軍,盡快在正面戰場上,向中**隊發動局部的有效攻擊,以牽制緬甸戰局。
對于中國戰局深思熟慮的畑俊六,在巨幅的中國地圖前反復醞釀方案,最后他那對滴溜溜轉個不停的眼睛,停在了濱湖地區的常德城,仿佛一匹餓狼突然的發現了獵物。
常德又有什么魅力,讓這個老鬼子盯上呢?
畑俊六在向日本大本營,報告他的戰役構想時,詳細闡述了他對進攻常德的考慮。
隨著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優勢的喪失,海空控制權已基本為同盟國掌握。
同盟國的飛機、潛艇日益活躍,使日本在海上的船只損失愈來愈大,海上運輸日感困難。
為了確保對南洋作戰部隊的供給,只有賴于打通粵漢鐵路,完成統貫大東亞鐵道計劃來解決。
如果該計劃實現,他不僅能增援南洋方面部隊,防止同盟國反攻,同時還可以奪取南洋的戰略物資,以解決國內財政枯竭的困難。
常德地理位置因此就顯得極為重要,武漢被日軍占領后,常德便成為沉陵、貴陽、長沙、衡陽之前衛。
如果攻下常德,日軍西可指沅陵以入黔東,南可下益陽、衡陽以孤立長沙。
粵漢、湘桂兩大動脈即掌握于手,足可以影響整個中國戰區的態勢。
還有,畑俊六在報告中陳述,常德是川黔咽喉,是拱衛重慶的屏障,是中國后方的關鍵補給線。
重慶軍委會在1942年制定的《第6戰區拱衛陪都計劃》中,將常德列在確保首位。
《拱衛陪都計劃》里說:“戰區以拱衛陪都之目的,應確保常德、恩施、巴東、興山各要點。”
在以后的修正案中,第6戰區更進一步強調要保衛常德,代理司令長官孫將軍在修正案里寫道: